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监管的比较分析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监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2.1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监管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转让定价 | 第17页 |
2.1.2 关联企业与关联交易 | 第17-18页 |
2.1.3 转让定价监管 | 第18-19页 |
2.2 跨国公司转让价格的决定方式 | 第19-22页 |
2.2.1 基于成本的转让定价 | 第19-20页 |
2.2.2 基于市场的转让定价 | 第20-22页 |
2.3 转让定价监管的价格调整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 第22页 |
2.3.2 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 | 第22-23页 |
2.3.3 利润分割法 | 第23页 |
2.3.4 交易净利润法和比较利润法 | 第23-24页 |
2.4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监管的决策模型 | 第24-26页 |
2.4.1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监管的模型分析 | 第24-25页 |
2.4.2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监管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存在性分析 | 第26-34页 |
3.1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 第26-28页 |
3.2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施转让定价的可能性 | 第28-32页 |
3.2.1 从内部贸易的视角来看 | 第28页 |
3.2.2 从企业的分布特征来看 | 第28-31页 |
3.2.3 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 | 第31-32页 |
3.3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主要方式 | 第32-34页 |
3.3.1 有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方式 | 第32页 |
3.3.2 劳务提供的转让定价方式 | 第32页 |
3.3.3 融通资金的转让定价方式 | 第32-33页 |
3.3.4 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方式 | 第33-34页 |
4 转让定价监管的国际比较和分类 | 第34-48页 |
4.1 OECD转让定价监管制度 | 第34页 |
4.2 我国转让定价监管制度 | 第34-37页 |
4.2.1 我国转让定价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4-36页 |
4.2.2 我国转让定价监管的现状 | 第36-37页 |
4.3 转让定价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37-43页 |
4.3.1 关联企业的认定 | 第37页 |
4.3.2 转让定价监管制度的适用性 | 第37-39页 |
4.3.3 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4.3.4 要求提供同期资料 | 第39-41页 |
4.3.5 提交同期资料的期限 | 第41页 |
4.3.6 转让定价的处罚 | 第41-42页 |
4.3.7 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 | 第42-43页 |
4.4 我国转让定价监管制度的长处与不足 | 第43-45页 |
4.5 各国转让定价监管制度严厉程度的比较 | 第45-48页 |
5 各国转让定价监管制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8-53页 |
5.1 模型的选择与说明 | 第48-49页 |
5.2 数据来源及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5.3 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50-51页 |
5.4 结论 | 第51-53页 |
6 我国转让定价监管制度的优化途径 | 第53-55页 |
6.1 渐进式的完善转让定价监管制度 | 第53页 |
6.2 细化预约定价制度 | 第53-54页 |
6.3 加强双边和多边预约定价协议 | 第54页 |
6.4 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定 | 第54页 |
6.5 努力与国际化标准接轨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