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和评述 | 第15-23页 |
1.3.1 危机的定义 | 第15-17页 |
1.3.2 危机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页 |
1.3.3 国内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 | 第17-21页 |
1.3.4 声誉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4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27-45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7-34页 |
2.1.1 非营利组织及其声誉 | 第27-30页 |
2.1.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的界定 | 第30-34页 |
2.2 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声誉危机的比较 | 第34-39页 |
2.2.1 两者关于特征的比较 | 第34-35页 |
2.2.2 两者关于成因的比较 | 第35-38页 |
2.2.3 两者关于影响的比较 | 第38-39页 |
2.3 危机管理理论 | 第39-43页 |
2.3.1 基本危机理论与扩展危机理论 | 第39-40页 |
2.3.2 应用危机理论和危机管理4R模式 | 第40-41页 |
2.3.3 危机管理6C理念与危机应对5S原则 | 第41-42页 |
2.3.4 危机管理的社会燃烧理论 | 第42页 |
2.3.5 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论 | 第42-43页 |
2.3.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管理理论 | 第43页 |
2.4 声誉危机管理原则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产生机理研究 | 第45-57页 |
3.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产生机理重要性 | 第45-46页 |
3.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的表现 | 第46-48页 |
3.3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的特点 | 第48-49页 |
3.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的产生机理 | 第49-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评价研究 | 第57-76页 |
4.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常态化概述 | 第57-59页 |
4.1.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常态化内涵 | 第57页 |
4.1.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常态化基础 | 第57-58页 |
4.1.3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机制特征 | 第58页 |
4.1.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阶段 | 第58-59页 |
4.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 | 第59-61页 |
4.2.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能力评价的内涵 | 第59页 |
4.2.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能力评价的重要性 | 第59-60页 |
4.2.3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常态化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60-61页 |
4.3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第61-71页 |
4.3.1 指标收集与筛选过程 | 第61页 |
4.3.2 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构建过程 | 第61-65页 |
4.3.3 判断矩阵建立过程 | 第65-66页 |
4.3.4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第66-70页 |
4.3.5 指标层指标综合评分 | 第70-71页 |
4.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 第71-75页 |
4.4.1 危机事件概况 | 第71-72页 |
4.4.2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72-73页 |
4.4.3 评价过程与相关结论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研究 | 第76-90页 |
5.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的必要性 | 第76页 |
5.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6-80页 |
5.2.1 影响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的主要因素 | 第76-78页 |
5.2.2 非营利组织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78-80页 |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机制模型 | 第80-84页 |
5.3.1 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 第80-82页 |
5.3.2 BP神经网络应用于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82-83页 |
5.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模型建立 | 第83-84页 |
5.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预警应用研究 | 第84-89页 |
5.4.1 调查问卷数据说明 | 第85页 |
5.4.2 预警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5.4.3 BP神经网络预测的MATLAB实现 | 第86-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 第90-112页 |
6.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应对的重要性 | 第90-92页 |
6.1.1 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 第90页 |
6.1.2 维护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形象 | 第90-91页 |
6.1.3 增强组织的内部成员团结 | 第91页 |
6.1.4 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促进内部的改革创新 | 第91页 |
6.1.5 良好声誉是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 第91-92页 |
6.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应对策略体系构建 | 第92-105页 |
6.2.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应对模式 | 第92-104页 |
6.2.2 “四维度”模式下高校声誉危机应对策略构建 | 第104-105页 |
6.3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媒体应对策略 | 第105-109页 |
6.3.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爆发时期的媒体策略 | 第106-109页 |
6.3.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恢复时期的媒体策略 | 第109页 |
6.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应对策略应用研究 | 第109-11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效度评价研究 | 第112-131页 |
7.1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效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12-116页 |
7.1.1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理论 | 第112-115页 |
7.1.2 声誉危机管理的评价理论 | 第115-116页 |
7.2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效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6-119页 |
7.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16-117页 |
7.2.2 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117-119页 |
7.3 基于AHP灰色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第119-125页 |
7.3.1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120-122页 |
7.3.2 灰色聚类评价 | 第122-125页 |
7.4 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效度评价应用研究 | 第125-129页 |
7.4.1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125-126页 |
7.4.2 基于灰色聚类的高校声誉危机管理评价 | 第126-12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1-132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132-133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附录A:调查问卷 | 第143-159页 |
附录B: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