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12-4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21页
        1.1.1 变革的主要动因第13-18页
        1.1.2 变革的基本现实第18-21页
    1.2 研究意义第21-23页
        1.2.1 理论意义第21-22页
        1.2.2 实践意义第22-23页
    1.3 文献综述第23-35页
        1.3.1 教学模式研究第24-27页
        1.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第27-32页
        1.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研究第32-35页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第35-39页
        1.4.1 研究思路第35-38页
        1.4.2 研究方法第38页
        1.4.3 研究内容第38-39页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第39-41页
        1.5.1 研究重点第39-40页
        1.5.2 可能的创新点第40-41页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1-59页
    2.1 灌输理论第41-45页
        2.1.1 灌输理论概述第41-43页
        2.1.2 灌输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43-45页
    2.2 主体间性理论第45-50页
        2.2.1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第45-46页
        2.2.2 主体间性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46-50页
    2.3 弹性学习理论第50-59页
        2.3.1 弹性学习理论概述第50-52页
        2.3.2 弹性学习理论的教育价值第52-59页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历史回顾第59-90页
    3.1 教学模式概述第59-69页
        3.1.1 模式的含义与特征第59-60页
        3.1.2 教学模式的定义第60-63页
        3.1.3 教学模式的要素及特点第63-64页
        3.1.4 教学模式的分类第64-67页
        3.1.5 教学模式的发展第67-69页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第69-76页
        3.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特性第69-71页
        3.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建构的主要原则第71-73页
        3.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解构第73-76页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历程第76-90页
        3.3.1 初步创立阶段(1949-1956)第77-79页
        3.3.2 曲折发展阶段(1957-1965)第79-81页
        3.3.3 遭遇重创阶段(1966-1976)第81-83页
        3.3.4 恢复稳定阶段(1977-1984)第83-84页
        3.3.5 全面发展阶段(1985-1997)第84-86页
        3.3.6 改革完善阶段(1998-)第86-90页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问题及走向第90-123页
    4.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三个不足”第90-97页
        4.1.1 灌输的科学性第91-93页
        4.1.2 学生的主体性第93-95页
        4.1.3 课程学习弹性第95-97页
    4.2 问题的成因:观念体制机制的“五大制约”第97-101页
        4.2.1 传统教育思想第97-99页
        4.2.2 人才培养模式第99-100页
        4.2.3 校内体制资源第100页
        4.2.4 教师教学理念第100-101页
        4.2.5 学生选择能力第101页
    4.3 模式变革的动力:在线学习行为的“四大特性”第101-105页
        4.3.1 学习目的多样性第102页
        4.3.2 学习方式移动性第102-103页
        4.3.3 学习内容开放性第103-104页
        4.3.4 学习过程互动性第104-105页
    4.4 模式变革的可能走向:GSOT第105-123页
        4.4.1 GSOT教学模式的意蕴第106-109页
        4.4.2 GSOT教学模式的适切性第109-111页
        4.4.3 GSOT教学模式的理论范型第111-119页
        4.4.4 GSOT教学模式设计第119-123页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实践探索第123-152页
    5.1 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第123-137页
        5.1.1 课程总体接受程度有待提高第124-128页
        5.1.2 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尚有空间第128-130页
        5.1.3 网络教学阵地值得密切关注第130-133页
        5.1.4 师生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增强第133-135页
        5.1.5 课程的系统变革是必然选择第135-137页
    5.2 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行性第137-143页
        5.2.1 注重质量是在线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第138-139页
        5.2.2 认可效果是在线课程评价的基本态度第139-140页
        5.2.3 依靠网络是在线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第140-141页
        5.2.4 高度自主是在线课程学习的基本特点第141-143页
    5.3 教学模式变革的发展性第143-152页
        5.3.1 虚实结合的教学安排拓展了教学空间第143-146页
        5.3.2 创新变革的教学模式凸现了教学优势第146-148页
        5.3.3 不断明晰的教学问题昭示了改革方向第148-152页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实现路径第152-164页
    6.1 教学理念: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第153-154页
    6.2 技术体系:从传统教学到混合教学第154-157页
    6.3 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到学习导师第157-158页
    6.4 管理机制:从刚性统一到弹性多元第158-161页
    6.5 校园文化:从工业文化到数字文化第161-164页
7 结语第164-167页
    7.1 研究结论第164-165页
    7.2 未来走向第165-166页
    7.3 研究不足第166-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1页
附录第181-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管理研究--以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为例
下一篇:变导程螺旋副传动机理分析与相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