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3-24页 |
1 绪论 | 第24-47页 |
1.1 选题的意义和工程背景 | 第24-29页 |
1.2 筑坝堆石料试验研究现状 | 第29-39页 |
1.2.1 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 第29-32页 |
1.2.2 临界状态试验研究 | 第32-35页 |
1.2.3 剪胀特性试验研究 | 第35-39页 |
1.3 筑坝堆石料本构模型应用研究现状 | 第39-43页 |
1.3.1 常用的筑坝堆石料静力本构模型 | 第41-42页 |
1.3.2 常用的筑坝堆石料动力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1.6 研究依托项目 | 第46-47页 |
2 筑坝堆石料颗粒破碎和临界状态试验研究 | 第47-73页 |
2.1 紫坪铺筑坝堆石料三轴试验 | 第47-53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47-48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48-50页 |
2.1.3 试验过程 | 第50页 |
2.1.4 试验方案 | 第50-51页 |
2.1.5 试验数据修正 | 第51-53页 |
2.2 紫坪铺筑坝堆石料颗粒破碎研究 | 第53-61页 |
2.2.1 引言 | 第53页 |
2.2.2 颗粒破碎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60页 |
2.2.3 结论 | 第60-61页 |
2.3 紫坪铺筑坝堆石料临界状态研究 | 第61-73页 |
2.3.1 引言 | 第61页 |
2.3.2 临界状态和颗粒破碎的关系 | 第61-67页 |
2.3.3 紫坪铺筑坝堆石料临界状态 | 第67-71页 |
2.3.4 结论 | 第71-73页 |
3 筑坝堆石料剪胀特性研究 | 第73-104页 |
3.1 引言 | 第73页 |
3.2 单调荷载下筑坝堆石料的剪胀特性 | 第73-85页 |
3.2.1 剪胀比的定义 | 第73-74页 |
3.2.2 紫坪铺筑坝堆石料剪胀基本规律 | 第74-80页 |
3.2.3 文献中一些堆石料的剪胀规律 | 第80-83页 |
3.2.4 讨论 | 第83-85页 |
3.3 循环荷载下筑坝堆石料的剪胀特性 | 第85-96页 |
3.3.1 应变及应力变量定义 | 第85页 |
3.3.2 循环试验内容及方案 | 第85-86页 |
3.3.3 初始加载的剪胀规律 | 第86-88页 |
3.3.4 初始卸载的剪胀规律 | 第88-89页 |
3.3.5 循环荷载下的剪胀规律 | 第89-96页 |
3.4 循环荷载下颗粒材料剪胀的数值研究 | 第96-102页 |
3.4.1 数值试验试样制备 | 第96-97页 |
3.4.2 数值单调和循环试验方案 | 第97页 |
3.4.3 数值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7-102页 |
3.5 结论 | 第102-104页 |
4 考虑颗粒破碎的状态相关堆石料广义塑性模型及其应用 | 第104-128页 |
4.1 引言 | 第104-105页 |
4.2 考虑颗粒破碎的状态相关堆石料广义塑性模型 | 第105-118页 |
4.2.1 边界面及一些变量的定义 | 第105-106页 |
4.2.21 临界状态和颗粒破碎 | 第106-107页 |
4.2.3 广义塑性模型框架 | 第107-108页 |
4.2.4 考虑颗粒破碎的状态相关广义塑性模型 | 第108-111页 |
4.2.5 可视化单元模拟和参数优化程序 | 第111-115页 |
4.2.6 模型试验验证 | 第115-117页 |
4.2.7 结论 | 第117-118页 |
4.3 碾压颗粒破碎引起的级配变化对堆石坝计算变形的影响 | 第118-128页 |
4.3.1 现场碾压后的堆石料颗粒破碎 | 第118-120页 |
4.3.2 初始颗粒破碎对堆石变形的影响及模型模拟 | 第120-122页 |
4.3.3 大坝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122-126页 |
4.3.4 结论 | 第126-128页 |
5 三维广义塑性接触面本构模型及其应用 | 第128-161页 |
5.1 引言 | 第128-129页 |
5.2 三维广义塑性接触面模型 | 第129-146页 |
5.2.1 二维广义塑性接触面模型 | 第129-132页 |
5.2.2 三维广义塑性接触面模型框架 | 第132-136页 |
5.2.3 接触面闭合和张开模拟 | 第136-137页 |
5.2.4 模型试验验证 | 第137-138页 |
5.2.5 结论 | 第138-146页 |
5.3 接触面模型对面板与垫层接触面变形及面板应力的影响 | 第146-161页 |
5.3.1 面板与垫层接触面模型应用现状 | 第146页 |
5.3.2 大坝有限元模型 | 第146-147页 |
5.3.3 材料模型本构及参数 | 第147-151页 |
5.3.4 施工蓄水分析 | 第151-154页 |
5.3.5 地震反应分析 | 第154-160页 |
5.3.6 结论 | 第160-161页 |
6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静、动力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第161-182页 |
6.1 紫坪铺大坝工程概况 | 第161-165页 |
6.1.1 大坝轮廓及材料分区 | 第161-163页 |
6.1.2 碾压指标及填筑密度 | 第163页 |
6.1.3 大坝沉降监测 | 第163-165页 |
6.2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有限元静动计算初始条件 | 第165-170页 |
6.2.1 大坝有限元网格 | 第165页 |
6.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165-167页 |
6.2.3 填筑和蓄水过程 | 第167-168页 |
6.2.4 汶川地震过程 | 第168-170页 |
6.3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填筑分析 | 第170-171页 |
6.4 汶川地震下紫坪铺面板堆石坝动力分析 | 第171-180页 |
6.4.1 加速度 | 第171-173页 |
6.4.2 大坝变形 | 第173-175页 |
6.4.3 面板与垫层间脱空 | 第175-180页 |
6.5 结论 | 第180-18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7.1 结论 | 第182-184页 |
7.2 创新点 | 第184-185页 |
7.3 展望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202-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
作者简介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