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点证人在我国贿赂犯罪案件中的引入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7页 |
(二) 国外发展情况及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 第9-10页 |
一、案例及其表明的问题 | 第10-14页 |
(一) 綦江虹桥垮塌案及其表明的问题 | 第10-11页 |
1. 綦江虹桥垮塌案案情 | 第10页 |
2. 綦江虹桥垮塌案表明的问题 | 第10-11页 |
(二) 陈同海受贿案及其表明的问题 | 第11-12页 |
1. 陈同海受贿案案情 | 第11页 |
2. 陈同海受贿案表明的问题 | 第11-12页 |
(三) 实践中对污点证人制度不断尝试的原因 | 第12-14页 |
1. 应对贿赂犯罪案件侦破难的需要 | 第12-13页 |
2. 鼓励行贿人积极作证 | 第13页 |
3. 优化使用司法资源的需要 | 第13-14页 |
二、域外污点证人制度的发展 | 第14-19页 |
(一) 英国污点证人制度的发展 | 第14-15页 |
1. 英国污点证人制度的建立 | 第14-15页 |
2.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15页 |
(二) 美国污点证人制度的发展 | 第15-16页 |
1. 美国污点证人制度的建立 | 第15-16页 |
2.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16页 |
(三) 德国污点证人制度的发展 | 第16-17页 |
1. 德国污点证人制度的建立 | 第16-17页 |
2.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17页 |
(四) 我国港台地区污点证人制度的发展 | 第17-19页 |
1. 香港地区污点证人制度的建立 | 第17-18页 |
2. 台湾地区污点证人制度的建立 | 第18页 |
3.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18-19页 |
三、我国确立污点证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9-24页 |
(一) 我国确立污点证人制度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 突破传统指控犯罪的局限 | 第19页 |
2. 提高司法效率 | 第19-20页 |
3. 规范司法机关的取证手段 | 第20页 |
(二) 我国确立污点证人制度的可行性 | 第20-24页 |
1. 实践探索提供了经验支持 | 第20-21页 |
2. 供述自愿原则的确立 | 第21-22页 |
3. 暗合着由来已久的认罪从宽制度 | 第22页 |
4. 引入污点证人制度符合国际大趋势 | 第22-24页 |
四、我国引入污点证人制度的初步构想 | 第24-31页 |
(一) 引入污点证人制度的方式 | 第24-25页 |
1. 单独设立污点证人制度 | 第24页 |
2. 将污点证人制度包含在不起诉制度条件内 | 第24-25页 |
(二) 污点证人豁免模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1.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豁免模式 | 第25页 |
2. 我国应采用有限的罪行豁免模式 | 第25-26页 |
(三) 污点证人制度的适用 | 第26-28页 |
1. 污点证人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6-27页 |
2. 污点证人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27页 |
3. 污点证人制度的适用程序 | 第27页 |
4. 污点证人制度的适用对象 | 第27-28页 |
(四)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 第28-31页 |
1. 污点证人的保护制度 | 第28-29页 |
2. 污点证人的惩戒机制 | 第29-30页 |
3. 赋予法院最终决定权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