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14页 |
2、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 第19-27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教学模式的含义及表现 | 第19页 |
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及要求 | 第19-20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思想资源 | 第20-24页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3、信息加工理论 | 第22-23页 |
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3页 |
5、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6、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依据 | 第24-27页 |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强心剂 | 第24-25页 |
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25页 |
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政治课堂重焕生机的有效形式 | 第25-27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原则、步骤、案例及评价方式 | 第27-37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原则 | 第27-28页 |
1、主体性原则 | 第27页 |
2、互动性原则 | 第27页 |
3、问题性原则 | 第27页 |
4、激励性原则 | 第27-28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步骤 | 第28-29页 |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 第28页 |
2、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 第28-29页 |
3、提炼问题,归纳知识 | 第29页 |
4、反思问题,拓展延伸 | 第29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设计及评价方式 | 第29-37页 |
1、典型案例 | 第29-35页 |
2、评价方式 | 第35-37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6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37-44页 |
1、调查背景 | 第37页 |
2、调查情况 | 第37-38页 |
3、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38-44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1、学校间竞争的压力 | 第44页 |
2、教师自身的素养 | 第44页 |
3、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44-46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对策 | 第46-51页 |
(一)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 | 第46页 |
(二)打造和谐课堂 | 第46页 |
(三)扮演多元化角色 | 第46-47页 |
(四)活用各种教学技巧 | 第47-51页 |
1、创设情境 | 第47-48页 |
2、提出问题 | 第48-49页 |
3、合作探究 | 第49-50页 |
4、总结反思 | 第50-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