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2、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3、观察分析法 | 第15页 |
4、逻辑分析法 | 第15页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 第16-24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1、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基本内涵 | 第16-18页 |
2、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的特点 | 第18-20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的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第20页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2页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4、发现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5、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实施步骤 | 第24-28页 |
(一)课前——以学定教 | 第24-25页 |
1、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 第24页 |
2、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 第24-25页 |
(二)课中——以学施教 | 第25-26页 |
1、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选取、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 第25页 |
2、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时间 | 第25-26页 |
(三)课后——以学评教、以学促教 | 第26-28页 |
1、根据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 第26-27页 |
2、根据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 | 第27-28页 |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33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1、理论与实践脱离 | 第28-29页 |
2、忽视学生最近发展区与身心发展规律 | 第29页 |
3、三维目标贯彻不全面、不到位 | 第29-30页 |
4、教学方式单一滞后 | 第30页 |
5、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简单量化 | 第30-31页 |
(二)阻碍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实施的原因 | 第31-33页 |
1、受传统的群体本位思想影响 | 第31页 |
2、教学质量考核制度过于简单功利 | 第31页 |
3、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 第31-33页 |
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学论教”效果的举措 | 第33-50页 |
(一)教学准备环节的举措 | 第33-34页 |
1、立足实际,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 第33-34页 |
2、注重情绪,准备多种教学策略 | 第34页 |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举措 | 第34-44页 |
1、关爱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34-35页 |
2、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 第35-39页 |
3、相信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 | 第39-40页 |
4、尊重学生,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 第40-42页 |
5、加强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 第42-44页 |
(三)教与学评价环节的举措 | 第44-50页 |
1、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 第44-45页 |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45-47页 |
3、关注教师的思维素质 | 第47-48页 |
4、关注教与学的吻合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