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第13-16页
        1.3.1 研究框架第13-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8页
2 互联网金融及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关理论第18-28页
    2.1 互联网金融第18-21页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第18页
        2.1.2 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创新类型第18-20页
        2.1.3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第20-21页
    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第21-24页
        2.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界定第21-23页
        2.2.2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特点第23-24页
    2.3 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第24-28页
        2.3.1 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第24-25页
        2.3.2 普惠金融理论第25页
        2.3.3 金融脱媒理论第25-28页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第28-48页
    3.1 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第28-37页
        3.1.1 第三方网络支付的运作机制第28-29页
        3.1.2 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第29-37页
    3.2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第37-44页
        3.2.1 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运作机制第37-38页
        3.2.2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第38-44页
    3.3 网络信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第44-48页
        3.3.1 网络信贷的运作机制第44-47页
        3.3.2 网络信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第47-48页
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8-66页
    4.1 第三方支付通过银行中间业务对其盈利水平影响的敏感性分析第48-55页
        4.1.1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第49-50页
        4.1.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过程第50-53页
        4.1.3 敏感性分析的结论第53-55页
    4.2 互联网货币基金通过银行存款对其盈利水平影响的敏感性分析第55-66页
        4.2.1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第55页
        4.2.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过程第55-62页
        4.2.3 敏感性分析的结论第62-66页
5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第66-72页
    5.1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应确立的新观念第66-67页
    5.2 银行中间业务层面的应对策略第67-68页
        5.2.1 重构便利化支付结算体系第67页
        5.2.2 完善巨额资金支付体系及提供小额资金的免费交易第67-68页
        5.2.3 加快对行业个性化支付及个人虚拟信用卡消费的建设第68页
    5.3 银行存款层面的应对策略第68-69页
        5.3.1 重视理财业务发展第68页
        5.3.2 宣传银行理财安全性并做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第68-69页
        5.3.3 为客户提供精准化理财产品第69页
    5.4 银行贷款层面的应对策略第69-72页
        5.4.1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第69-70页
        5.4.2 打通与第三方机构的信用体系并增强银行独立性第70页
        5.4.3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融资服务第70-7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研究结论第72页
    6.2 局限与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ECAP工业纯锆室温拉伸及压缩变形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