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互联网金融及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 第18-28页 |
2.1 互联网金融 | 第18-21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创新类型 | 第18-20页 |
2.1.3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 第20-21页 |
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 第21-24页 |
2.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界定 | 第21-23页 |
2.2.2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2.3 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3.1 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 | 第24-25页 |
2.3.2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5页 |
2.3.3 金融脱媒理论 | 第25-28页 |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 | 第28-48页 |
3.1 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 | 第28-37页 |
3.1.1 第三方网络支付的运作机制 | 第28-29页 |
3.1.2 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 | 第29-37页 |
3.2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 | 第37-44页 |
3.2.1 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运作机制 | 第37-38页 |
3.2.2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存款及中间业务的影响 | 第38-44页 |
3.3 网络信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 第44-48页 |
3.3.1 网络信贷的运作机制 | 第44-47页 |
3.3.2 网络信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 第47-48页 |
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8-66页 |
4.1 第三方支付通过银行中间业务对其盈利水平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 第48-55页 |
4.1.1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 第49-50页 |
4.1.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过程 | 第50-53页 |
4.1.3 敏感性分析的结论 | 第53-55页 |
4.2 互联网货币基金通过银行存款对其盈利水平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 第55-66页 |
4.2.1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 第55页 |
4.2.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过程 | 第55-62页 |
4.2.3 敏感性分析的结论 | 第62-66页 |
5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 第66-72页 |
5.1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应确立的新观念 | 第66-67页 |
5.2 银行中间业务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67-68页 |
5.2.1 重构便利化支付结算体系 | 第67页 |
5.2.2 完善巨额资金支付体系及提供小额资金的免费交易 | 第67-68页 |
5.2.3 加快对行业个性化支付及个人虚拟信用卡消费的建设 | 第68页 |
5.3 银行存款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68-69页 |
5.3.1 重视理财业务发展 | 第68页 |
5.3.2 宣传银行理财安全性并做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 第68-69页 |
5.3.3 为客户提供精准化理财产品 | 第69页 |
5.4 银行贷款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69-72页 |
5.4.1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 第69-70页 |
5.4.2 打通与第三方机构的信用体系并增强银行独立性 | 第70页 |
5.4.3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融资服务 | 第70-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6.2 局限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