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公司治理对投资效率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本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1 本文框架 | 第13-1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2.1.3 逆向选择理论 | 第18页 |
2.1.4 道德风险理论 | 第18-19页 |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20页 |
2.2 公司治理的内涵 | 第20-22页 |
2.2.1 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 | 第21页 |
2.2.3 公司治理的形式 | 第21-22页 |
2.3 投资效率相关概念 | 第22-29页 |
2.3.1 投资的界定 | 第22-23页 |
2.3.2 投资的基本问题 | 第23-24页 |
2.3.3 投资效率的定义 | 第24-25页 |
2.3.4 投资效率的衡量方法 | 第25-29页 |
3 公司治理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9-43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3.1.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29-30页 |
3.1.2 董事会职能未充分发挥 | 第30-31页 |
3.1.3 监事会地位边缘化职能“缺失” | 第31-33页 |
3.1.4 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3.2 治理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4-43页 |
3.2.1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 第34-37页 |
3.2.2 董事会制度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 第37-38页 |
3.2.3 监事会人员持股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 第38-39页 |
3.2.4 经理层制度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 第39-43页 |
4 治理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及结果 | 第43-57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4页 |
4.3 投资效率度量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设计 | 第44-46页 |
4.3.1 度量模型的变量设计 | 第44-45页 |
4.3.2 度量模型的构建 | 第45-46页 |
4.4 治理结构与投资效率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设计 | 第46-48页 |
4.4.1 回归模型变量设计 | 第46-48页 |
4.4.2 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48页 |
4.5 投资效率度量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4.5.1 度量模型的描述分析 | 第48-49页 |
4.5.2 度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4.6 治理结构与投资效率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1-57页 |
4.6.1 回归模型描述分析 | 第51-54页 |
4.6.2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5 建议与对策 | 第57-61页 |
5.1 优化股权结构 | 第57页 |
5.2 落实董事会职责权限 | 第57-58页 |
5.3 推进监事会监督制度行使 | 第58页 |
5.4 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8-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局限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69-71页 |
附件:样本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变量及模型残差值表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