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选题理由 | 第7-8页 |
二、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8-9页 |
三、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5页 |
一、古代研究者对有效提问的研究 | 第13页 |
二、当代研究者对有效提问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8页 |
一、古代研究者对有效提问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近代研究者对有效提问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现状 | 第18-23页 |
第一节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教师调查报告 | 第18-20页 |
一、问卷及数据统计 | 第18页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三、建议和措施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学生调查报告 | 第20-23页 |
一、问卷及数据统计 | 第20页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第20-22页 |
三、建议和措施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思品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 第23-26页 |
一、少而精原则 | 第23页 |
二、集体参与原则 | 第23-25页 |
三、适当等候原则 | 第25页 |
四、民主气氛原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思品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 第26-30页 |
一、问题设置要有清晰性和启发性 | 第26-27页 |
二、问题设置要有深度和广度 | 第27-28页 |
三、智慧地选择提问的对象 | 第28页 |
四、获取答案中的等待和探问 | 第28-29页 |
五、获取答案后的有效理答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思品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 第30-33页 |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 第30-31页 |
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三、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 | 第32页 |
四、避免"三怕"心理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思品课堂有效提问需要避免的误区 | 第33-37页 |
一、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 | 第33页 |
二、忽视问题的价值和趣味 | 第33-34页 |
三、所设置的问题不具备启发性 | 第34-35页 |
四、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 第35页 |
五、教师存在着的不良提问习惯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附录一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老师调查问卷 | 第39-41页 |
附录二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学生调查问卷 | 第41-43页 |
附录三 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