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第8-11页 |
一、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9页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三、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第一章 道德失范的内涵和表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道德失范的内涵 | 第15-17页 |
一、道德 | 第15页 |
二、失范 | 第15-16页 |
三、道德失范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农村初中生道德失范的调查 | 第17-21页 |
第三节 农村初中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 第21-23页 |
一、社会公德缺失 | 第21-22页 |
二、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 | 第22页 |
三、道德行为评价标准畸形 | 第22页 |
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农村初中生道德失范的成因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家庭因素 | 第23-26页 |
一、教育方式的缺陷 | 第23-24页 |
二、思想观念的误区 | 第24页 |
三、言传身教的影响 | 第24-25页 |
四、家庭结构的失衡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社会因素 | 第26-28页 |
一、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26-27页 |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 第27页 |
三、社会机制的不良影响 | 第27-28页 |
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28页 |
第三节 学校因素 | 第28-30页 |
一、重智轻德 | 第28页 |
二、教育观念落后 | 第28-29页 |
三、教育方式简单 | 第29页 |
四、教育内容脱轨 | 第29-30页 |
第四节 自身因素 | 第30-34页 |
一、个体的人格缺陷 | 第30-31页 |
二、身心发展的矛盾 | 第31-32页 |
三、道德意识的弱化 | 第32页 |
四、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芜杂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农村初中生道德失范的对策 | 第34-50页 |
第一节 家庭教育 | 第34-37页 |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 第34页 |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34-36页 |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社会教育 | 第37-42页 |
一、社会教育的概念 | 第37-38页 |
二、社会教育的特点 | 第38-39页 |
三、社会教育的方法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学校教育 | 第42-44页 |
一、学校教育的概念 | 第42页 |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 第42-43页 |
三、学校教育的方法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自我教育 | 第44-50页 |
一、自我教育的概念 | 第45-46页 |
二、自我教育的特点 | 第46-47页 |
三、自我教育的方法 | 第47-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附录一: 关于农村初中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