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燃气轮机异常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 第11-16页 |
1.2.2 核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动态时间弯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核方法的燃气轮机单参数异常检测 | 第20-44页 |
2.1 无参数概率密度估计方法 | 第20-24页 |
2.1.1 直方图法 | 第21-22页 |
2.1.2 最邻近估计法 | 第22页 |
2.1.3 帕尔森窗口法 | 第22-24页 |
2.2 核函数 | 第24-25页 |
2.3 均方积分误差 | 第25-27页 |
2.4 异常检测阈值优化 | 第27-35页 |
2.5 单参数异常检测流程 | 第35-36页 |
2.6 实例分析 | 第36-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基于核方法的燃气轮机多参数异常检测 | 第44-60页 |
3.1 燃气轮机典型排温正常分布特性 | 第44页 |
3.2 燃气轮机典型排温异常分布特性 | 第44-49页 |
3.2.1 燃气轮机排温分布整体上升异常 | 第45-46页 |
3.2.2 燃气轮机排温分布整体下降异常 | 第46-47页 |
3.2.3 燃气轮机排温分布局部上升异常 | 第47页 |
3.2.4 燃气轮机排温分布局部下降异常 | 第47-48页 |
3.2.5 燃气轮机排温分布局部不均匀异常 | 第48-49页 |
3.3 燃气轮机排温去工况处理 | 第49-53页 |
3.3.1 减排温中值处理法 | 第49页 |
3.3.2 减排温均值处理法 | 第49-50页 |
3.3.3 建立温度变化模型法 | 第50-51页 |
3.3.4 排气温度偏转效应 | 第51页 |
3.3.5 燃气轮机排温去工况实例 | 第51-53页 |
3.4 基于核方法的燃气轮机排温异常检测 | 第53-56页 |
3.4.1 燃气轮机排温异常检测阈值获取 | 第53-54页 |
3.4.2 燃气轮机异常检测排温带获取 | 第54-56页 |
3.5 多参数异常检测流程 | 第56-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基于DTW的燃气轮机动态数据异常检测 | 第60-78页 |
4.1 燃气轮机启动过程异常分析 | 第60-63页 |
4.1.1 燃气轮机启动过程简介 | 第60页 |
4.1.2 燃气轮机启动过程常见故障类型 | 第60-62页 |
4.1.3 燃气轮机启动过程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 | 第62-63页 |
4.2 动态时间弯曲方法 | 第63-69页 |
4.2.1 动态时间弯曲方法简介 | 第63-65页 |
4.2.2 问题描述 | 第65页 |
4.2.3 动态时间弯曲算法分析 | 第65-69页 |
4.3 基于动态时间弯曲的燃气轮机启动过程异常检测 | 第69-75页 |
4.3.1 数据预处理 | 第69-72页 |
4.3.2 燃气轮机正常启动转速间的动态时间弯曲路径 | 第72-74页 |
4.3.3 燃气轮机异常启动转速间的动态时间弯曲路径 | 第74-75页 |
4.4 动态数据异常检测流程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