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7-61页 |
1 抑郁 | 第17-20页 |
1.1 抑郁症状(depressive symptoms)及其分类 | 第17-18页 |
1.2 抑郁的普遍性及其消极影响 | 第18-20页 |
2 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20-31页 |
2.1 影响抑郁的同伴环境因素:同伴接纳/拒绝和同伴侵害 | 第20-23页 |
2.1.1 同伴接纳、同伴拒绝与抑郁 | 第21页 |
2.1.2 同伴侵害与抑郁 | 第21-22页 |
2.1.3 不同类型同伴环境之间的差异 | 第22-23页 |
2.2 影响抑郁的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基础 | 第23-31页 |
2.2.1 抑郁的多基因累加分研究 | 第25-29页 |
2.2.2 抑郁的多基因交互效应研究 | 第29-31页 |
3 多巴胺系统多基因对青少年抑郁的联合效应 | 第31-38页 |
3.1 单胺缺陷假说与多巴胺系统候选基因 | 第32-36页 |
3.2 多巴胺系统候选基因间的联合作用模式 | 第36-38页 |
4 多基因对抑郁的作用路径:气质的中介作用 | 第38-49页 |
4.1 多巴胺系统基因与BAS/BIS的关联 | 第39-44页 |
4.2 BAS/BIS与抑郁的关联 | 第44-45页 |
4.3 BAS/BIS指标:易受挫性(frustration)和恐惧(fear) | 第45-47页 |
4.4 “多基因—气质—抑郁”:纵向中介的优势 | 第47-49页 |
5 多基因与同伴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第49-57页 |
5.1 多基因与同伴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 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对气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5.3 气质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 “素质—压力”和“不同易感模型” | 第55-57页 |
6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问题 | 第57-61页 |
6.1 既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57-60页 |
6.2 本研究拟考察的研究问题 | 第60-61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61-109页 |
第一章 研究方法 | 第61-71页 |
1 研究对象 | 第61-62页 |
2 研究工具 | 第62-66页 |
2.1 唾液样本采集及基因分型 | 第62-63页 |
2.2 青少年抑郁 | 第63-64页 |
2.3 青少年易受挫性和恐惧气质特征 | 第64-65页 |
2.4 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 | 第65页 |
2.5 同伴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 | 第65-66页 |
2.6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66页 |
3 研究程序 | 第66-67页 |
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7-71页 |
4.1 多基因对青少年抑郁联合效应数据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4.2 气质在多基因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4.3 多基因对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第69-70页 |
4.4 统合模型检验 | 第70-71页 |
第二章 多基因对青少年抑郁联合效应 | 第71-83页 |
1 青少年抑郁的基本特征 | 第71-72页 |
2 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抑郁的关联 | 第72-79页 |
2.1 多巴胺系统基因的分布及其性别差异 | 第72页 |
2.2 检验基因标记的不同效应 | 第72-75页 |
2.3 多基因交互效应与青少年抑郁的关联 | 第75-77页 |
2.4 多基因累加效应与青少年抑郁的关联 | 第77-79页 |
3 讨论 | 第79-82页 |
3.1 青少年抑郁的发展特征 | 第79-80页 |
3.2 多巴胺系统多基因对抑郁的联合效应 | 第80-82页 |
4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第三章 气质在多基因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83-88页 |
1 描述统计 | 第83页 |
2 气质在多基因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4 研究结论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多基因与同伴环境对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第88-106页 |
1 描述统计 | 第88页 |
2 多基因与抑郁的关系:同伴环境调节作用 | 第88-92页 |
3 多基因对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92-99页 |
3.1 多基因与同伴接纳/拒绝对抑郁的有调节中介模型 | 第92-96页 |
3.1.1 多基因、同伴接纳与易受挫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92-93页 |
3.1.2 多基因、同伴拒绝与易受挫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93-96页 |
3.2 多基因与同伴侵害对抑郁的有调节中介模型 | 第96-99页 |
3.2.1 多基因、身体侵害与易受挫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96页 |
3.2.2 多基因、关系侵害与易受挫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96-99页 |
4 讨论 | 第99-104页 |
4.1 多基因与同伴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 | 第99-101页 |
4.2 多基因、同伴接纳/拒绝与易受挫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4.3 多基因、同伴侵害与易受挫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 研究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多基因对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统合模型 | 第106-109页 |
1 统合模型 | 第106页 |
2 讨论 | 第106-108页 |
3 研究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109-116页 |
1 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 | 第109-110页 |
2 抑郁的多基因中介作用路径 | 第110-111页 |
3 多基因、气质与同伴环境对青少年抑郁:有调节的中介机制 | 第111-112页 |
4 “素质—压力”vs.“不同易感性”模型 | 第112-113页 |
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3页 |
6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7 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 | 第115-116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1页 |
附录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