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物理光学(波动光学)论文--偏振与色散论文

偏振敏感材料和器件的全息偏振测量和成像方法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偏振敏感介质的偏振特性第12页
    1.2 偏振敏感介质偏振特性的测量第12-21页
        1.2.1 偏振敏感介质琼斯矩阵的测量第13-20页
        1.2.2 偏振敏感介质米勒矩阵的测量第20-21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偏振的基本理论及偏振敏感介质偏振特性的描述第24-44页
    2.0 引言第24页
    2.1 偏振光的基本理论第24-26页
    2.2 偏振光的矩阵表示方式第26-30页
        2.2.1 偏振光的琼斯矢量表示第26-28页
        2.2.2 偏振光的斯托克斯矢量表示第28-30页
        2.2.3 琼斯矢量与斯托克斯矢量间的转换第30页
    2.3 偏振器件的表示方式及运算方法第30-36页
        2.3.1 偏振器件的琼斯矩阵表示及运算法则第30-33页
        2.3.2 偏振器件的米勒矩阵表示及运算方法第33-36页
    2.4 偏振敏感材料及其偏振特性描述第36-41页
        2.4.1 偏振敏感材料的琼斯矩阵描述第36-39页
        2.4.2 偏振敏感介质的米勒矩阵描述第39-41页
        2.4.3 琼斯矩阵和米勒矩阵描述方式的联系和区别第41页
    2.5 小结第41-44页
第三章 点源照明的离轴数字全息成像特性分析第44-54页
    3.0 引言第44页
    3.1 点源照明的离轴菲涅尔全息的记录第44-45页
    3.2 点源照明的离轴菲涅尔全息的再现第45-47页
    3.3 照明点源与参考光点源间的距离条件第47-50页
    3.4 模拟计算第50-52页
    3.5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基于双正交光栅和角分复用的四通道偏振全息成像方法和系统第54-70页
    4.0 引言第54-55页
    4.1 角分复用离轴数字全息成像原理和特性第55-60页
        4.1.1 角分复用离轴数字全息的记录第55-56页
        4.1.2 角分复用全息图的再现第56-57页
        4.1.3 角分复用全息图的记录条件分析第57-59页
        4.1.4 条纹对比度影响第59-60页
        4.1.5 再现像的空间分辨率第60页
    4.2 基于双正交光栅和角分复用的四通道偏振全息成像系统第60-61页
    4.3 基于双正交光栅和角分复用的四通道偏振全息成像方法的理论分析第61-63页
    4.4 模拟计算第63-65页
    4.5 实验装置及实验样品第65页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5-69页
        4.6.1 复合波带板的琼斯矩阵测量第65-68页
        4.6.2 利用琼斯矩阵计算样品出射光场分布第68-69页
    4.7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基于单模光纤的无透镜琼斯矩阵全息测量和成像系统第70-86页
    5.0 引言第70-71页
    5.1 实验光路与理论分析第71-76页
        5.1.1 实验光路第71-72页
        5.1.2 理论分析第72-76页
    5.2 模拟计算第76-78页
    5.3 实验装置及实验样品第78-79页
    5.4 实验结果第79-85页
        5.4.1 复合偏振片的测量结果第79-81页
        5.4.2 有机玻璃的应力双折射测量第81-82页
        5.4.3 云母片琼斯矩阵的测量第82-84页
        5.4.4 生物样品的测量第84-85页
    5.5 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扭曲向列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琼斯矩阵及其实验测量第86-106页
    6.1 引言第86-87页
    6.2 扭曲向列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TN-LCSLM)的基本结构第87-88页
    6.3 TN-LCSLM琼斯矩阵的实验测量第88-99页
        6.3.1 实验系统的设计第88-89页
        6.3.2 液晶关态对全息图背景噪声处理的影响第89-91页
        6.3.3 测量系统理论分析第91-99页
    6.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99-103页
    6.5 TN-LCSLM的透射特性分析第103-105页
    6.6 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110页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07-108页
    7.3 拟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和自主性动机的关系模式
下一篇: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同伴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