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营配贯通服务管理模式设计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营配贯通的理论基础阐述 | 第18-25页 |
2.1 营配贯通的介绍 | 第18-20页 |
2.1.1 营配贯通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1.2 营配贯通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1.3 营配贯通平台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营配贯通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信息集成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精益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2.3 电网营配贯通的重要意义与应用方向 | 第23-24页 |
2.3.1 营配贯通对电网企业的意义 | 第23页 |
2.3.2 电网营配贯通的应用方向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营配贯通平台的供电服务抢修创新模式 | 第25-38页 |
3.1 电网营配贯通的难点及对策 | 第25-27页 |
3.1.1 电网营配业务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3.1.2 营配贯通工作开展的难点 | 第26页 |
3.1.3 实施电网营配贯通的对策 | 第26-27页 |
3.2 统一抢修指挥平台构建 | 第27-30页 |
3.2.1 营配数据贯通的实施 | 第27-28页 |
3.2.2 配网抢修指挥平台的建设 | 第28-29页 |
3.2.3 供电服务抢修指挥中心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 主动抢修创新模式设计 | 第30-34页 |
3.3.1 主动抢修的目标 | 第31页 |
3.3.2 主动抢修的运作模式 | 第31-33页 |
3.3.3 主动抢修的业务流程 | 第33-34页 |
3.4 “六统一”抢修体系确立 | 第34-37页 |
3.4.1 统一抢修研判指挥 | 第35页 |
3.4.2 统一抢修资源调配 | 第35页 |
3.4.3 统一抢修队伍建设 | 第35-36页 |
3.4.4 统一抢修流程制度 | 第36页 |
3.4.5 统一抢修工作考核 | 第36页 |
3.4.6 统一抢修信息发布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供电抢修服务的评价体系及管理机制 | 第38-47页 |
4.1 供电抢修服务的评价原则 | 第38页 |
4.2 供电抢修服务的评价体系 | 第38-44页 |
4.2.1 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38-39页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4.2.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4.2.4 评价的保障措施 | 第43-44页 |
4.3 供电抢修服务的管理机制 | 第44-46页 |
4.3.1 “驱动式”工单处理机制 | 第44-45页 |
4.3.2 “流程化”协同运作机制 | 第45页 |
4.3.3 “网格化”服务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银川供电公司优质服务管理提升实践 | 第47-61页 |
5.1 实施背景 | 第47-48页 |
5.2 供电服务抢修实践 | 第48-50页 |
5.2.1 组织机构及职责 | 第48-49页 |
5.2.2 工作实施要点 | 第49-50页 |
5.2.3 工作开展情况 | 第50页 |
5.3 应用成效评价与分析 | 第50-60页 |
5.3.1 评价体系运用 | 第50-53页 |
5.3.2 抢修服务评价 | 第53-55页 |
5.3.3 实施效果分析 | 第55-59页 |
5.3.4 管理提升建议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