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3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2 桩土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 本文的分析方法及工作 | 第14-17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非线性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17-28页 |
2.1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17-24页 |
2.1.1 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 | 第17-19页 |
2.1.2 Duncan-Chang本构模型 | 第19-22页 |
2.1.3 改进的Duncan-Chang本构模型 | 第22-24页 |
2.2 DUNCAN-CHANG本构模型在数值模拟中的二次开发 | 第24-25页 |
2.3 改进的DUNCAN-CHANG本构模型在数值模拟中的二次开发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不同本构模型的三轴试验模拟计算 | 第28-38页 |
3.1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简介 | 第28-31页 |
3.1.1 三轴试验简介 | 第28-29页 |
3.1.2 三轴试验的选取 | 第29-31页 |
3.2 三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3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32页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深厚覆盖层中桩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 第38-48页 |
4.1 桩土有限元模拟三维模型 | 第38-39页 |
4.1.1 基本假定 | 第38页 |
4.1.2 三维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38-39页 |
4.2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9-45页 |
4.2.1 D-P模型模拟结果 | 第39-41页 |
4.2.2 Duncan-Chang模型模拟结果 | 第41-43页 |
4.2.3 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结果 | 第43-45页 |
4.3 模拟结果对比讨论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改进的邓肯-张桩土模拟的P-Y曲线法 | 第48-56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9-50页 |
5.3 P-Y曲线的建立 | 第50-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