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研究--以长乐市为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综述第14-20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7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7-20页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研究思路第20-2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3 研究思路第21-23页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第23-24页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3页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3-24页
2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依据第24-27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4-25页
        2.1.1 农民工第24页
        2.1.2 市民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第24-25页
    2.2 主要理论依据第25-27页
        2.2.1 社会融入理论第25页
        2.2.2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第25-27页
3 长乐市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分析第27-33页
    3.1 长乐市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第27-28页
        3.1.1 进城务工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第27页
        3.1.2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第27-28页
    3.2 长乐市农民工市民化现有推进机制第28-30页
        3.2.1 农民工住房供应机制第28页
        3.2.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同城化第28-29页
        3.2.3 户籍制度改革第29页
        3.2.4 社会保障机制第29-30页
        3.2.5 平等就业保障机制第30页
    3.3 现有推进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0-33页
        3.3.1 农民工住房供应方面第30-31页
        3.3.2 户籍制度方面第31页
        3.3.3 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第31页
        3.3.4 社会保障方面第31-32页
        3.3.5 平等就业保障方面第32-33页
4 长乐市市民化推进机制运行成效实证研究第33-45页
    4.1 研究的样本分析第33-34页
        4.1.1 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第33页
        4.1.2 变量选择第33-34页
        4.1.3 研究假设第34页
    4.2 模型的选择和变量赋值第34-37页
        4.2.1 模型的选择第34-35页
        4.2.2 变量的赋值第35-37页
    4.3 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7-41页
        4.3.1 个体状况第37-38页
        4.3.2 住房供应机制第38-39页
        4.3.3 平等就业保障机制第39-40页
        4.3.4 社会保障机制第40-41页
    4.4 长乐市农民工市民化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第41-43页
        4.4.1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第41页
        4.4.2 模型运行结果第41-42页
        4.4.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第42-43页
    4.5 总结第43-45页
5 其他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经验借鉴第45-49页
    5.1 美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做法第45页
    5.2 台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做法第45-46页
    5.3 上海市缓解"新二元结构"的成功案例第46-47页
    5.4 晋江市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的经验第47页
    5.5 小结第47-49页
6 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的建议第49-55页
    6.1 住房供应机制第49-50页
        6.1.1 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49页
        6.1.2 鼓励农民工在中小城镇定居第49-50页
    6.2 户籍政策制度改革第50-51页
        6.2.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条件第50页
        6.2.2 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第50-51页
    6.3 农民工子女教育均等化第51-52页
        6.3.1 满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需求第51-52页
        6.3.2 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第52页
    6.4 社会保障机制第52-53页
        6.4.1 共同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推进机制第52-53页
        6.4.2 异地社会保险转移衔接机制第53页
    6.5 平等就业保障机制第53-55页
        6.5.1 农民工与企业间劳资利益协商机制第53-54页
        6.5.2 建立专门的职业培训机制第54-55页
7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需研究
下一篇: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福州马尾工业遗址公园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