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北方海绵城市规划中更密切结合自然地形的“四步法”初探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海绵城市的现实背景第9-10页
        1.1.1 城市内涝问题突出第9页
        1.1.2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第9-10页
        1.1.3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与“超常规”的开展第10页
        1.1.4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对象第12页
        1.3.1 北方海绵城市第12页
        1.3.2 自然地形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1 文献研究第13页
        1.4.2 实地调研第13页
        1.4.3 专家访谈与专题讨论第13页
        1.4.4 实践检验第13页
        1.4.5 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第13页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5.1 研究框架第13页
        1.5.2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2章 研究综述第15-23页
    2.1 国内外城市降雨径流控制管理的相关政策研究第15-16页
        2.1.1 国外部分第15-16页
        2.1.2 国内部分第16页
    2.2 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第16-21页
        2.2.1 国外部分第16-20页
        2.2.2 国内部分第20-21页
    2.3 对弹性城市、合生城市的探索第21-22页
        2.3.1 弹性城市(Resilence City)第22页
        2.3.2 合生城市(Biophilic City)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自然地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分析第23-43页
    3.1 自然地形的概念界定第23页
    3.2 自然地形对降雨、融雪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第23-26页
        3.2.1 自然地形对降雨的影响第23-25页
        3.2.2 自然地形对融雪、融冰的影响第25页
        3.2.3 自然地形对蒸发的影响第25-26页
    3.3 地形与地表水的相互影响第26-34页
        3.3.1 地形对地表径流模式的影响第26-29页
        3.3.2 地形与地表水系等级划分第29页
        3.3.3 地形与地表排水流域分级第29-33页
        3.3.4 地表水对地形的反作用第33-34页
    3.4 地形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第34-36页
        3.4.1 地形对地下水的影响第34-35页
        3.4.2 地下水对地形的反作用第35-36页
    3.5 地形坡度所蕴含的自然灾害第36-40页
        3.5.1 地形坡度的重要性第36页
        3.5.2 不同地形坡地物质休止角第36-38页
        3.5.3 地表径流对坡地稳定性的影响第38-40页
    3.6 历史上的人工改变对自然地形的影响第40-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常见的地形疏漏成因及后果分析第43-47页
    4.1 对自然地形资料的理解和掌握不充足第43-45页
    4.2 水系统构建和总体指标不符合自然地形第45页
    4.3 节点和设施不符合地形要求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海绵城市规划的“四步法”具体应用第47-81页
    5.1 “四步法”的概念阐释第47页
    5.2 第一步:完整地掌握并分析基础资料第47-57页
        5.2.1 地形信息资料的选择及获取方式第48-54页
        5.2.2 地形基础资料的GIS输入第54-57页
        5.2.3 其他重要相关资料第57页
    5.3 第二步:提出适于地形的水系统构建方法及合理的总体指标第57-68页
        5.3.1 基于GIS的城市下垫面分析第57-58页
        5.3.2 基于GIS的城市地质情况分析第58页
        5.3.3 基于GIS的低洼点分析第58-61页
        5.3.4 基于GIS的汇水路径模拟第61-63页
        5.3.5 基于GIS模拟的汇水分区第63-65页
        5.3.6 基于SWMM模型的子汇水区划分第65-66页
        5.3.7 综合排水管网汇水区及自然汇水区确定控制指标第66-68页
    5.4 第三步:结合自然地形的海绵组织方法第68-76页
        5.4.1 不同地形的水文环境特点和海绵组织方法第68-73页
        5.4.2 常见的海绵(LID)设施对局部地形的要求第73-74页
        5.4.3 以具体项目为例介绍结合地形的海绵组合第74-76页
    5.5 第四步:校核海绵设施布局方案第76-80页
        5.5.1 海绵设施布局可能存在的问题第76-77页
        5.5.2 海绵设施布局的调整方法第77-80页
        5.5.3 布局调整总结第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页
    6.2 建议第81-83页
        6.2.1 增加实地实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第81页
        6.2.2 增强资料共享与行业协作第81-82页
        6.2.3 引入AI与BIM系统完善工具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国家标准第83页
    中文专著第83页
    外文专著第83-84页
    学位论文第84页
    期刊论文第84-86页
    会议文章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人性化设计的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社会结构重组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