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3.1 传统村落 | 第13-14页 |
1.3.2 社会结构 | 第14页 |
1.3.3 重组 | 第14页 |
1.3.4 空间 | 第14-15页 |
1.3.5 更新策略 | 第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5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 | 第17-25页 |
1.5.1 村落空间与社会结构研究 | 第17-19页 |
1.5.2 村落形态研究 | 第19-20页 |
1.5.3 村落保护更新研究 | 第20-25页 |
第2章 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传统村落空间历史演变 | 第25-46页 |
2.1 社会结构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2.2 影响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因素 | 第26-28页 |
2.2.1 国家政权 | 第26页 |
2.2.2 市场经济 | 第26-27页 |
2.2.3 人口流动 | 第27页 |
2.2.4 大众传播 | 第27-28页 |
2.3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 第28-32页 |
2.3.1 政治结构变迁 | 第28-29页 |
2.3.2 经济结构变迁 | 第29-30页 |
2.3.3 文化结构变迁 | 第30-32页 |
2.4 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对应关系 | 第32-45页 |
2.4.1 血缘型集聚 | 第33-37页 |
2.4.2 地缘型集聚 | 第37-40页 |
2.4.3 业缘型集聚 | 第40-44页 |
2.4.4 族缘型集聚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现状 | 第46-56页 |
3.1.新形势下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46-49页 |
3.1.1 组织结构变迁 | 第46页 |
3.1.2 村民观念转变 | 第46-47页 |
3.1.3 社会经济发展 | 第47页 |
3.1.4 城乡人口流动 | 第47-48页 |
3.1.5 产业结构变化 | 第48-49页 |
3.1.6 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页 |
3.2 新形势下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类型及特点 | 第49-52页 |
3.2.1 自体演变 | 第49-50页 |
3.2.2 外力更新 | 第50-51页 |
3.2.3 旅游开发 | 第51-52页 |
3.3 传统村落更新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 第52-55页 |
3.3.1 政策引导中出现的问题 | 第52-53页 |
3.3.2 更新尺度中出现的问题 | 第53-54页 |
3.3.3 文化留存中出现的问题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社会结构重组对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的影响 | 第56-77页 |
4.1 传统村落空间更新下的社会结构组成要素角色定位 | 第56-59页 |
4.1.1 村民 | 第56页 |
4.1.2 工匠 | 第56-57页 |
4.1.3 专家学者 | 第57页 |
4.1.4 建筑师 | 第57页 |
4.1.5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 | 第57页 |
4.1.6 村社精英 | 第57-58页 |
4.1.7 政府部门 | 第58页 |
4.1.8 民间组织 | 第58页 |
4.1.9 开发机构 | 第58页 |
4.1.10 媒体 | 第58-59页 |
4.2.基于社会结构重组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驱动机制 | 第59-61页 |
4.2.1 驱动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59-60页 |
4.2.2 驱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 第60-61页 |
4.3 基于社会结构重组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基本原则 | 第61-63页 |
4.3.1 保护原真性原则 | 第61页 |
4.3.2 更新整体性原则 | 第61页 |
4.3.3 更新动态性原则 | 第61页 |
4.3.4 开发适度性原则 | 第61-62页 |
4.3.5 主体参与性原则 | 第62页 |
4.3.6 发展多样性原则 | 第62页 |
4.3.7“后勤”保障性原则 | 第62-63页 |
4.4 基于社会结构重组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分类施策” | 第63-76页 |
4.4.1 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 第63页 |
4.4.2 旅游资源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 第63-66页 |
4.4.3 养老场所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 第66-68页 |
4.4.4 分时度假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 第68-72页 |
4.4.5 规模生产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 第72-74页 |
4.4.6 加工生产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 第74-75页 |
4.4.7 小结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分时度假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浙江省松阳县上庄村为例 | 第77-92页 |
5.1 上庄村基础条件 | 第77-82页 |
5.1.1 区位和交通 | 第77页 |
5.1.2 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 | 第77-78页 |
5.1.3 历史沿革与建制沿革 | 第78页 |
5.1.4 村落格局特征 | 第78-79页 |
5.1.5 村落传统建筑 | 第79-80页 |
5.1.6 历史环境要素 | 第80-81页 |
5.1.7 非物质文化活动 | 第81-82页 |
5.1.8 社会组织现状 | 第82页 |
5.1.9 基础设施现状 | 第82页 |
5.2 上庄村空间形态历史演变 | 第82-84页 |
5.3 上庄村衰落的成因 | 第84-85页 |
5.3.1 产业结构碎片化 | 第84页 |
5.3.2 村落空心化 | 第84页 |
5.3.3 村落风貌解体 | 第84-85页 |
5.4 上庄村村落类型划分 | 第85页 |
5.5 上庄村社会结构重组 | 第85-86页 |
5.6 上庄村更新改造目标与驱动力 | 第86-87页 |
5.6.1 上庄村更新改造目标 | 第86页 |
5.6.2 上庄村更新改造驱动力 | 第86-87页 |
5.7 上庄村更新改造措施 | 第87-91页 |
5.7.1 建立开放系统 | 第87-88页 |
5.7.2 调整道路系统 | 第88-89页 |
5.7.3 打造生态经济产业 | 第89-90页 |
5.7.4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 第90页 |
5.7.5 协助村民进行民宿改造 | 第90页 |
5.7.6 增加旅游元素 | 第90-91页 |
5.8 上庄村更新改造的总结 | 第9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11页 |
附录A 我国多地调查情况汇总 | 第98-104页 |
调查村落分布情况 | 第98页 |
多地调查对象具体内容汇总 | 第98-104页 |
附录B 论文图表索引 | 第104-11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