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人性化设计的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缘起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对象第11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1.2.1 历史街区第11-12页
        1.2.2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第12-13页
        1.2.3 人性化设计第13页
        1.2.4 使用后评价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3-18页
        1.3.1 国外研究概述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概述第15-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页
        1.4.1 基本方法第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页
    1.5 相关理论基础第18-22页
        1.5.1 行为场景理论第18-19页
        1.5.2 行为动机理论第19-20页
        1.5.3 环境认知理论第20-21页
        1.5.4 生态知觉理论第21-22页
    1.6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使用者行为分析第23-34页
    2.1 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行为第23-26页
        2.1.1 必要性活动第23页
        2.1.2 自发性活动第23-26页
        2.1.3 社会性活动第26页
    2.2 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第26-30页
        2.2.1 时间秩序第27页
        2.2.2 聚集模式第27-29页
        2.2.3 流动模式第29-30页
        2.2.4 空间使用模式第30页
    2.3 不同年龄使用者的行为特征第30-32页
        2.3.1 儿童第30-31页
        2.3.2 少年第31页
        2.3.3 青年第31页
        2.3.4 中年第31页
        2.3.5 老年第31-32页
    2.4 公共空间形态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现状解析第34-60页
    3.1 什刹海历史街区概况第34-36页
    3.2 公共空间类型第36-42页
        3.2.1 街巷空间第37-38页
        3.2.2 节点空间第38-42页
    3.3 公共空间特征第42-51页
        3.3.1 空间界面第42-45页
        3.3.2 空间尺度第45-48页
        3.3.3 空间组织第48-51页
    3.4 小品设施配置第51-59页
        3.4.1 活动设施第51-52页
        3.4.2 休憩设施第52-55页
        3.4.3 照明设施第55页
        3.4.4 无障碍设施第55页
        3.4.5 环卫设施第55-56页
        3.4.6 标识设施第56-57页
        3.4.7 小型商业设施第57-58页
        3.4.8 绿化景观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方案制定第60-71页
    4.1 评价步骤与方法第60-62页
        4.1.1 评价步骤第60页
        4.1.2 评价方法第60-62页
    4.2 评价要素第62-70页
        4.2.1 主观要素第62-63页
        4.2.2 客观要素第63-70页
    4.3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第71-108页
    5.1 典型公共空间的选取第71-72页
        5.1.1 选取依据第71页
        5.1.2 选取对象第71-72页
    5.2 糖房大院胡同评价第72-81页
        5.2.1 公共空间概况第72-76页
        5.2.2 使用者情况分析第76-77页
        5.2.3 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分析第77-79页
        5.2.4 使用者满意度分析第79-81页
        5.2.5 综合评价第81页
    5.3 健身乐园评价第81-92页
        5.3.1 公共空间概况第81-85页
        5.3.2 使用者情况分析第85-87页
        5.3.3 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分析第87-89页
        5.3.4 使用者满意度分析第89-91页
        5.3.5 综合评价第91-92页
    5.4 宋庆龄同志故居前广场评价第92-100页
        5.4.1 公共空间概况第92-93页
        5.4.2 使用者情况分析第93-95页
        5.4.3 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分析第95-98页
        5.4.4 使用者满意度分析第98-100页
        5.4.5 综合评价第100页
    5.5 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综合评价第100-107页
        5.5.1 街巷空间评价总结第100-102页
        5.5.2 节点空间评价总结第102-107页
    5.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结论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附录第114-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枯竭型村庄发展规划策略研究--以山西省蒲县太林村为例
下一篇:北方海绵城市规划中更密切结合自然地形的“四步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