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械动力学论文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运动学及Kane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第14-15页
     ·课题的来源第14页
     ·课题的目的第14页
     ·课题的意义第14-15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5-22页
     ·并联数控机床和传统五轴数控机床比较第15-17页
     ·国内外并联机床发展及现状第17-22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2页
   ·课题研究用到的数学工具介绍第22-24页
     ·流形与映射第22-23页
     ·李群与李代数第23-24页
   ·并联机床动力学研究现状第24-26页
     ·并联机床动力学建模依据两个基本原理第24页
     ·并联机床动力学建模基本动力学方程第24-26页
第2章 基于李代数和解析法的并联机床运动学分析第26-42页
   ·并联机床运动学正解第26-32页
     ·并联机床坐标系的建立第26-27页
     ·并联机床运动学正解的指数映射第27-28页
     ·并联机床运动学正解的Paden-Kahan 子问题第28-31页
     ·并联机床运动学正解具体求解第31-32页
   ·并联机床运动学逆解算法第32-35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运动学具体分析第35-41页
     ·工具坐标系参考位形和关节变量度量基准的确定第35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动平台和定平台的结构参数第35-37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各分支的运动螺旋第37-38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运动学反解分析第38-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嵌入式并联机床数控系统开发第42-54页
   ·嵌入式并联机床数控系统的功能要求第42-44页
   ·嵌入式并联机床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第44-45页
   ·嵌入式并联机床数控螺旋线插补算法研究第45-51页
     ·螺旋线数据采样插补的基本原理第46-48页
     ·螺旋线数据采样插补的软件流程和终点判别第48-51页
   ·嵌入式并联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基于李代数和kane 方程的并联机床动力学分析第54-71页
   ·多体系统的凯恩动力学方程第55-56页
     ·阿贝尔变换及其逆变换第55页
     ·偏速度与偏角速度第55-56页
     ·kane 动力学方程第56页
   ·并联机床旋量形式的kane 动力学方程第56-60页
     ·独立速度(伪速度)和伪坐标的选取第56页
     ·各构件的速度与加速度第56-58页
     ·构件的偏速度旋量第58页
     ·构件的惯性力旋量和广义惯性力第58-59页
     ·构件的主动力旋量和广义主动力第59-60页
     ·并联机床的kane 动力学方程第60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的kane 动力学的具体分析第60-70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的各构件的参考位形、速度和加速度第61-69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的各构件的惯量张量和惯性力第69-70页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的各构件的广义主动力和广义惯性力第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的仿真分析第71-84页
   ·仿真软件的概述第71-72页
   ·运动学的仿真第72-81页
     ·ADAMS 仿真模型数据转换第72-73页
     ·零件的整理和名称的定义第73页
     ·定义约束副与传感器第73-74页
     ·定义驱动第74-75页
     ·运动学反解仿真第75-76页
     ·仿真结果第76-81页
   ·动力学的仿真第81-83页
     ·典型实例仿真第81-82页
     ·添加载荷第82页
     ·输出结果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总结与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EMS陀螺的惯性测量单元的标定与应用
下一篇:新型热泵式两段加热型开水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