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煤气性质研究与余热综合利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荒煤气组成及性质 | 第12-13页 |
1.1.1 荒煤气组成 | 第12-13页 |
1.1.2 荒煤气露点 | 第13页 |
1.1.3 荒煤气结焦问题 | 第13页 |
1.2 焦化化产工段热源分布 | 第13-16页 |
1.2.1 荒煤气初步冷却 | 第13-15页 |
1.2.2 蒸氨工段 | 第15页 |
1.2.3 脱硫工段 | 第15-16页 |
1.2.4 脱苯工段 | 第16页 |
1.3 现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 | 第16-20页 |
1.3.1 上升管汽化冷却技术 | 第16-17页 |
1.3.2 导热油夹套技术 | 第17页 |
1.3.3 热管式换热技术 | 第17-18页 |
1.3.4 余热锅炉换热技术 | 第18-19页 |
1.3.5 氮气换热技术 | 第19页 |
1.3.6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 | 第19页 |
1.3.7 荒煤气直接热裂解技术 | 第19-20页 |
1.4 石油化工系统高温油气热量回收 | 第20-26页 |
1.4.1 烃类热裂解急冷系统 | 第20-22页 |
1.4.2 催化裂化 | 第22-24页 |
1.4.3 延迟焦化 | 第24-26页 |
1.5 低温吸收式制冷及热泵技术 | 第26-29页 |
1.5.1 低温制冷系统 | 第26-28页 |
1.5.2 低温吸收式热泵技术 | 第28-29页 |
1.6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2 荒煤气性质分析 | 第30-46页 |
2.1 化工流程模拟 | 第30-31页 |
2.1.1 Aspen Plus软件介绍 | 第30-31页 |
2.1.2 热力学方法 | 第31页 |
2.2 荒煤气组成 | 第31-35页 |
2.3 荒煤气性质分析 | 第35-45页 |
2.3.1 确定物性方法 | 第35-36页 |
2.3.2 基本物性 | 第36-37页 |
2.3.3 露点计算 | 第37-38页 |
2.3.4 结焦特性 | 第38-42页 |
2.3.5 荒煤气热量分布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荒煤气高温热量利用 | 第46-50页 |
3.1 急冷终温确定 | 第46页 |
3.2 间接急冷高温段荒煤气工艺流程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荒煤气中温热量利用 | 第50-54页 |
4.1 急冷终温确定 | 第50-51页 |
4.1.1 洗油组成 | 第50-51页 |
4.1.2 确定直接急冷终温 | 第51页 |
4.2 直接急冷中温段荒煤气工艺流程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荒煤气低温热量利用 | 第54-66页 |
5.1 提高氨水冷却荒煤气温度 | 第54-57页 |
5.1.1 轻油组成 | 第55页 |
5.1.2 急冷终温确定 | 第55-57页 |
5.2 循环氨水急冷低温段荒煤气工艺流程 | 第57-58页 |
5.3 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 第58-62页 |
5.3.1 单效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 第58-60页 |
5.3.2 氨与溴化锂集成吸收式制冷 | 第60-62页 |
5.4 低温热泵技术 | 第62-65页 |
5.4.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第62-63页 |
5.4.2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