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2.1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1 职业倦怠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 第17-18页 |
2.1.3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1.4 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 第19-21页 |
2.2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2.2.1 工作满意度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2.3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 | 第23-24页 |
2.3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页 |
2.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5-27页 |
3 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管理现状及研究方案设计 | 第27-40页 |
3.1 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管理现状 | 第27-30页 |
3.1.1 行业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1.2 行业管理情况 | 第28-30页 |
3.2 研究样本选取 | 第30-32页 |
3.3 测评工具的选取与修订 | 第32-38页 |
3.3.1 测评工具的选取 | 第32-33页 |
3.3.2 测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33-35页 |
3.3.3 测评量表的因子分析 | 第35-38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现状及个体变量影响分析 | 第40-47页 |
4.1 北京市出租车司机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4.1.1 北京市出租车司机职业倦怠现状 | 第40-41页 |
4.1.2 北京市出租车司机工作满意度现状 | 第41-42页 |
4.2 个体变量在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2-46页 |
4.2.1 个体变量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4.2.2 个体变量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4-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 | 第47-53页 |
5.1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5.1.1 职业倦怠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7页 |
5.1.2 工作满意度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5.1.3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8页 |
5.2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48-52页 |
5.2.1 职业倦怠各因子对内在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5.2.2 职业倦怠各因子对外在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5.2.3 职业倦怠各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缓解司机职业倦怠与提高工作满意度建议措施 | 第53-58页 |
6.1 政府层面建议措施 | 第53-55页 |
6.1.1 加快立法,完善行业法律制度 | 第53页 |
6.1.2 进一步明确出租车行业定位 | 第53-54页 |
6.1.3 加大“黑车”打击力度 | 第54-55页 |
6.2 出租车公司层面建议措施 | 第55-56页 |
6.2.1 制定适宜的司机选拔标准 | 第55页 |
6.2.2 完善司机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 | 第55-56页 |
6.2.3 增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56页 |
6.3 司机自身层面的相关建议 | 第56-58页 |
6.3.1 有效利用沟通渠道 | 第56页 |
6.3.2 培养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 | 第56-58页 |
7 总结 | 第58-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7.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A | 第62-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