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 | 第20-21页 |
一、 农民工与市民 | 第20-21页 |
二、 农民工市民化 | 第21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要素 | 第21-23页 |
一、 社会身份 | 第21-22页 |
二、 职业 | 第22页 |
三、 行为模式 | 第22页 |
四、 文化与心理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一、 社会结构因素 | 第23-24页 |
二、 社会个体因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分析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分层 | 第26-28页 |
一、 宏观社会资本 | 第26页 |
二、 中观社会资本 | 第26-27页 |
三、 微观社会资本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农民工的宏观社会资本分析 | 第28-31页 |
一、 户籍制度 | 第28页 |
二、 土地制度 | 第28-29页 |
三、 就业制度 | 第29页 |
四、 社会保障制度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农民工的中观社会资本分析 | 第31-33页 |
一、 社会组织 | 第31-32页 |
二、 传统型社会关系网络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农民工的微观社会资本分析 | 第33-36页 |
一、 提高微观社会资本的意愿 | 第33-34页 |
二、 提高微观社会资本的能力 | 第34页 |
三、 与非地缘、血缘、业缘个体的沟通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市民化的影响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宏观社会资本的制约 | 第36-38页 |
一、 户籍制度成阻碍 | 第36页 |
二、 土地制度“拖后腿” | 第36-37页 |
三、 就业制度不公平 | 第37页 |
四、 社会保障水平低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中观社会资本的不足 | 第38-40页 |
一、 组织信任难以发挥效力 | 第38页 |
二、 异质沟通并未促进融合 | 第38-39页 |
三、 组织保障不能面面俱到 | 第39页 |
四、 技能培训仍需大幅提升 | 第39-40页 |
五、 传统社会资本是把“双刃剑” | 第40页 |
第三节 微观社会资本的疲软 | 第40-43页 |
一、 提高微观社会资本意愿反映市民化意愿 | 第40-41页 |
二、 提高微观社会资本能力影响市民化能力 | 第41页 |
三、 微观社会资本未充分发挥辅助效力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 | 第43-44页 |
一、 农民工市民化被制度所阻 | 第43页 |
二、 农民工市民化受组织所限 | 第43-44页 |
三、 农民工市民化受自身所困 | 第44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 第44-52页 |
一、 政府突破宏观社会资本的制约 | 第45-47页 |
二、 社会组织促进中观社会资本的积累 | 第47-50页 |
三、 农民工自身加强微观社会资本的效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