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4.1 研究简介 | 第16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员工持股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2.3 激励理论 | 第24-25页 |
2.4 企业剩余索取理论 | 第25-26页 |
2.5 期望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描述 | 第28-36页 |
3.1 员工持股计划的含义 | 第28页 |
3.2 我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3.2.1 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第28-29页 |
3.2.2 员工持股制度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 第29页 |
3.2.3 员工持股制度是提升劳动力效率的有力手段 | 第29-30页 |
3.2.4 员工持股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第30页 |
3.3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在我国遇到的障碍 | 第30-33页 |
3.3.1 缺乏对员工持股的实施前提和背景的了解 | 第31页 |
3.3.2 我国法律及政策对员工持股的滞后性 | 第31页 |
3.3.3 持股比例不合理,导致治理结构残缺 | 第31-32页 |
3.3.4 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 第32-33页 |
3.4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发展阶段 | 第33-34页 |
3.5 案例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股权激励效应的离散事件分析 | 第36-48页 |
4.1 基本假设 | 第36页 |
4.2 我国企业股权配送概况 | 第36-38页 |
4.3 研究方法设计 | 第38-41页 |
4.3.1 事件的定义与窗口设置 | 第38-39页 |
4.3.2 业绩指标设计 | 第39-41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41-48页 |
4.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1页 |
4.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1-44页 |
4.4.3 企业业绩与员工股权激励强度的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4.4.4 窗口内样本分析结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2页 |
5.1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5.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8页 |
5.1.2 相关建议 | 第48-50页 |
5.2 本文的贡献(创新点) | 第50页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