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评阅表 | 第3-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符号列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土壤水分测量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埋设位置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农业专家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4 干旱区以膜下滴灌为主的农田墒情监测与农田水分管理发展 | 第19-21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7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不同土壤质地 TDR 传感器和 FDR 传感器测量土壤含水量的标定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2.2 TDR 传感器最佳监测位置的研究 | 第24页 |
2.3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第24-25页 |
2.3.1 模型构建 | 第24页 |
2.3.2 模型检验 | 第24-25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标定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27-38页 |
3.1 TDR 传感器和 FDR 传感器安装方法 | 第27页 |
3.1.1 TDR 传感器的安装 | 第27页 |
3.1.2 FDR 传感器的安装 | 第27页 |
3.2 不同土壤质地的 TDR 传感器和 FDR 传感器采集水分的标定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27-33页 |
3.2.1 不同土壤质地的 TDR 传感器采集水分的标定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27-30页 |
3.2.2 不同土壤质地的 FDR 传感器采集水分的标定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30-33页 |
3.3 TDR 传感器与 FDR 传感器的差异分析 | 第33-36页 |
3.3.1 TDR 传感器与 FDR 传感器精度的比较 | 第33-34页 |
3.3.2 TDR 传感器与 FDR 传感器灵敏度的比较 | 第34-35页 |
3.3.3 TDR 传感器与 FDR 传感器的差异分析小结 | 第35-36页 |
3.4 土壤水分传感器距离滴灌带不同距离的分析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膜下滴灌棉花水分管理知识模型的选用和优化 | 第38-44页 |
4.1 棉花生理发育时间的模拟 | 第38-39页 |
4.1.1 生长度日(GDD)计算 | 第38页 |
4.1.2 平均气温的计算 | 第38页 |
4.1.3 薄膜覆盖对气温的补偿效应值计算 | 第38-39页 |
4.2 棉花有效根系深度的模拟 | 第39-40页 |
4.3 农田水分平衡 | 第40-43页 |
4.3.1 根层土壤含水量 | 第41页 |
4.3.2 进入灌溉周期的临界值上限的土壤含水量 | 第41-42页 |
4.3.3 土壤含水量达到灌溉上限临界值前可供耗用的水分 | 第42页 |
4.3.4 到下次灌溉需要的天数 | 第42页 |
4.3.5 潜在蒸散量计算 | 第42-43页 |
4.3.6 墒情评价依据 | 第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膜下滴灌棉花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 第44-57页 |
5.1 系统概述 | 第44页 |
5.2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4-48页 |
5.2.1 农田墒情远程监测设备系统 | 第45-46页 |
5.2.2 棉田墒情远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 第46-47页 |
5.2.3 田间阀门控制系统 | 第47页 |
5.2.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47-48页 |
5.3 数据库设计 | 第48-49页 |
5.3.1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48页 |
5.3.2 动态数据库的建立 | 第48页 |
5.3.3 模型库的建立 | 第48-49页 |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49-54页 |
5.4.1 农田墒情远程监测设备系统模块 | 第49页 |
5.4.2 棉田墒情远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 第49-54页 |
5.4.3 田间阀门控制系统 | 第54页 |
5.5 系统应用案例 | 第54-56页 |
5.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