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0页 |
1.1 梨小食心虫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1.1 梨小食心虫的分布与危害 | 第15-16页 |
1.1.2 梨小食心虫生物学研究 | 第16页 |
1.1.3 梨小食心虫的寄主选择及其对气味响应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 第16-18页 |
1.2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第18-29页 |
1.2.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2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19-27页 |
1.2.3 梨小食心虫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28页 |
1.2.4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相关研究在害虫可持续控制中的意义 | 第28-29页 |
1.3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及其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7页 |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9-30页 |
1.3.2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30-31页 |
1.3.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31-33页 |
1.3.4 微卫星 DNA 标记 | 第33-35页 |
1.3.5 线粒体 DNA | 第35-36页 |
1.3.6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36-37页 |
1.4 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梨小食心虫微卫星引物筛选及微卫星扩增条件优化 | 第40-5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2.1.1 样本采集 | 第40-41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1-42页 |
2.1.3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42页 |
2.1.4 微卫星引物合成与筛选 | 第42-43页 |
2.1.5 梨小食心虫微卫星 PCR 扩增 | 第43-44页 |
2.1.6 PCR 扩增产物检测 | 第44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44-4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2.1 微卫星-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47页 |
2.2.2 位点扩增效果及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2.2.3 各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48-49页 |
2.2.4 无效等位基因 | 第49页 |
2.2.5 等位基因频率 | 第49-52页 |
2.2.6 基因型连锁平衡情况分析 | 第52-54页 |
2.2.7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 | 第54-55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2.3.1 小结 | 第55页 |
2.3.2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三章 梨小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第58-8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5页 |
3.1.1 样本采集 | 第59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9页 |
3.1.3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9页 |
3.1.4 PCR 产物的扩增及检测 | 第59-61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61-6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5-84页 |
3.2.1 基于微卫星标记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5-66页 |
3.2.2 基于线粒体标记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6-70页 |
3.2.3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70-77页 |
3.2.4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77-8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7页 |
3.3.1 小结 | 第84页 |
3.3.2 讨论 | 第84-87页 |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不同寄主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 第87-10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4.1.1 样本采集 | 第88页 |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88页 |
4.1.3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88页 |
4.1.4 引物的选取、PCR 产物的扩增及检测 | 第88-89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8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9-103页 |
4.2.1 基于微卫星标记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9页 |
4.2.2 基于线粒体标记不同寄主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9-94页 |
4.2.3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94-99页 |
4.2.4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99-103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103-107页 |
4.3.1 小结 | 第103-104页 |
4.3.2 讨论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果实套袋对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 | 第107-13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5.1.1 样本采集 | 第108页 |
5.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08页 |
5.1.3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08页 |
5.1.4 引物的选取、PCR 产物的扩增及检测 | 第108页 |
5.1.5 数据处理 | 第108-10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30页 |
5.2.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套袋种群和不套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09-115页 |
5.2.2 基于线粒体标记的套袋种群和不套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15-119页 |
5.2.3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套袋种群和不套袋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119-123页 |
5.2.4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套袋种群和不套袋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123-130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30-133页 |
5.3.1 小结 | 第130-131页 |
5.3.2 讨论 | 第131-133页 |
第六章 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季节变化 | 第133-15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5页 |
6.1.1 样本采集 | 第133-134页 |
6.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34页 |
6.1.3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34页 |
6.1.4 引物的选取、PCR 产物的扩增及检测 | 第134-135页 |
6.1.5 数据处理 | 第13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35-156页 |
6.2.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季节变化下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35-141页 |
6.2.2 基于线粒体标记的果园不同季节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141-147页 |
6.2.3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147-150页 |
6.2.4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遗结构分析 | 第150-156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156-159页 |
6.3.1 小结 | 第156页 |
6.3.2 讨论 | 第156-159页 |
第七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 3 种果树食心虫的进化关系 | 第159-173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60页 |
7.1.1 样本采集 | 第160页 |
7.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60页 |
7.1.3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60页 |
7.1.4 引物的选取、PCR 产物的扩增、检测及基因测序 | 第160页 |
7.1.5 数据处理 | 第160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60-171页 |
7.2.1 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及沙果小食心虫的准确鉴定 | 第160-161页 |
7.2.2 三种果树食心虫间线粒体序列遗传变异及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161-163页 |
7.2.3 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遗传距离分析 | 第163-164页 |
7.2.4 三种种食心虫的线粒体 COI 和 COII 基因单倍型的系统发育树 | 第164-171页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171-173页 |
7.3.1 小结 | 第171页 |
7.3.2 讨论 | 第171-173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73-175页 |
8.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73页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3-174页 |
8.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205页 |
附录 | 第205-266页 |
致谢 | 第266-267页 |
作者简介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