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10-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49页 |
1.1 禾谷镰刀菌 | 第16-21页 |
1.1.1 禾谷镰刀菌的分类学 | 第16-17页 |
1.1.2 禾谷镰刀菌的寄主 | 第17页 |
1.1.3 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周期 | 第17-18页 |
1.1.4 禾谷镰刀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1.5 禾谷镰刀菌的生活史 | 第18-20页 |
1.1.6 禾谷镰刀菌的营养型及其培养 | 第20页 |
1.1.7 禾谷镰刀菌的毒素 | 第20-21页 |
1.2 稻瘟菌及其它子囊菌的生活史 | 第21-25页 |
1.2.1 稻瘟菌的生活史 | 第21页 |
1.2.2 几种主要子囊菌的生活史 | 第21-25页 |
1.3 子囊菌的有性生殖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3.1 子囊菌性别控制基因 MAT 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3.2 有性生殖的信号通路及其调节 | 第27页 |
1.3.3 MAT 基因对信息素前体和受体等的调节 | 第27-28页 |
1.3.4 MCM1 参与真菌有性生殖的信息素识别 | 第28-29页 |
1.3.5 禾谷镰刀菌的有性生殖研究进展 | 第29页 |
1.4 糖原代谢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4.1 糖原代谢研究的方法 | 第30页 |
1.4.2 GSK-3 和糖原代谢通路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5 荧光材料在亚细胞定位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1.5.1 荧光染料 | 第31-32页 |
1.5.2 免疫荧光技术 | 第32页 |
1.5.3 荧光蛋白 | 第32-34页 |
1.6 细胞骨架和细胞内运输、细胞间交流 | 第34-44页 |
1.6.1 微管 | 第35-39页 |
1.6.2 细胞质分裂和细胞间物质信息交流 | 第39-42页 |
1.6.3 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流的囊泡运输 | 第42-44页 |
1.7 KIN1/PAR-1/MARK 蛋白激酶家族 | 第44-46页 |
1.7.1 激酶 | 第44页 |
1.7.2 KIN1/PAR-1/MARK 激酶家族 | 第44-45页 |
1.7.3 KIN1/PAR-1/MARK 在动物中的研究 | 第45-46页 |
1.7.4 KIN1 在真菌中的研究 | 第46页 |
1.8 分子遗传转化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1.9 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其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1.9.1 课题的立题依据、课题的目的和创新点 | 第47页 |
1.9.2 课题的内容 | 第47-48页 |
1.9.3 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 第48-49页 |
第二章 KIN1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分析预测 | 第49-6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2.1.1 材料 | 第49页 |
2.1.2 方法 | 第49-50页 |
2.2 结果 | 第50-57页 |
2.2.1 真菌 KIN1 的进化及 FgKIN1 预测 | 第50-53页 |
2.2.2 FgKIN1 的结构和功能分析预测 | 第53-57页 |
2.3 讨论 | 第57-61页 |
2.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 KIN1 基因的敲除和功能回复验证 | 第63-9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3-90页 |
3.1.1 材料 | 第63-72页 |
3.1.2 方法 | 第72-90页 |
3.2 结果 | 第90-91页 |
3.2.1 FgKIN1 的敲除 | 第90页 |
3.2.2 Fgkin1 突变体的功能回复验证 | 第90-91页 |
3.3 讨论 | 第91-92页 |
3.4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Fgkin1 突变体的无性态表型鉴定和致病力检测 | 第93-11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3-101页 |
4.1.1 材料 | 第93-95页 |
4.1.2 方法 | 第95-101页 |
4.2 结果 | 第101-109页 |
4.2.1 菌落形态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 第101-102页 |
4.2.2 菌落边缘菌丝形态观察 | 第102页 |
4.2.3 产孢率测定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 第102-104页 |
4.2.4 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形态观察 | 第104-106页 |
4.2.5 细胞核形态及其分布 | 第106页 |
4.2.6 细胞分裂 | 第106-107页 |
4.2.7 FgKIN1参与渗透压和细胞壁完整性调控 | 第107-108页 |
4.2.8 Fgkin1突变体致病性下降 | 第108-109页 |
4.3 讨论 | 第109-111页 |
4.4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Fgkin1 突变体的有性态表型 | 第112-12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4页 |
5.1.1 材料 | 第112-113页 |
5.1.2 方法 | 第113-114页 |
5.2 结果 | 第114-121页 |
5.2.1 子囊壳形态及数量 | 第114-115页 |
5.2.2 子囊孢子发射 | 第115-117页 |
5.2.3 子囊及子囊孢子形态 | 第117-120页 |
5.2.4 子囊孢子萌发 | 第120-121页 |
5.2.5 子囊孢子的细胞核分布 | 第121页 |
5.3 讨论 | 第121-123页 |
5.4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FgKIN1 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对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124-13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6页 |
6.1.1 材料 | 第124-125页 |
6.1.2 方法 | 第125-126页 |
6.2 结果 | 第126-133页 |
6.2.1 FgKIN1的亚细胞定位 | 第126-128页 |
6.2.2 FgKIN1与隔膜 | 第128-129页 |
6.2.3 Fgkin1突变体微管的分布 | 第129-132页 |
6.2.4 FgKIN1与隔膜孔、微管的位置关系 | 第132-133页 |
6.3 讨论 | 第133-134页 |
6.4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七章 FgKIN1 的表达、互作及其对代谢的影响 | 第135-15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44页 |
7.1.1 材料 | 第135-136页 |
7.1.2 方法 | 第136-144页 |
7.2 结果 | 第144-151页 |
7.2.1 Fgkin1基因的表达 | 第144页 |
7.2.2 FgKIN1对β-tubulin的表达量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7.2.3 β-tubulin的表型 | 第145-147页 |
7.2.4 Fgkin1突变体的糖原累积 | 第147-150页 |
7.2.5 与KIN1互作蛋白POM1的功能 | 第150-151页 |
7.3 讨论 | 第151-156页 |
7.3.1 KIN1与DYRK家族的互作 | 第151-152页 |
7.3.2 KIN1与糖原代谢及囊泡运输途径的互作 | 第152-154页 |
7.3.3 KIN1的表达量及KIN1与细胞骨架的关系 | 第154-156页 |
7.3.4 KIN1与致病性 | 第156页 |
7.4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八章 FgKIN1 的激酶活性与表型关系 | 第158-163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58-159页 |
8.1.1 材料 | 第158页 |
8.1.2 方法 | 第158-159页 |
8.2 结果 | 第159-162页 |
8.2.1 FgKIN1~(S172A)点突变菌株 | 第159-160页 |
8.2.2 FgKIN1~(S172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60-161页 |
8.2.3 FgKIN1~(S172A)点突变菌株的其它表型 | 第161-162页 |
8.3 讨论 | 第162页 |
8.4 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九章 KIN1 激酶在稻瘟菌中的功能 | 第163-170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163-165页 |
9.1.1 材料 | 第163页 |
9.1.2 方法 | 第163-165页 |
9.2 结果 | 第165-168页 |
9.2.1 稻瘟菌 KIN1 基因敲除及互补转化子 | 第165-166页 |
9.2.2 稻瘟菌 KIN1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率 | 第166页 |
9.2.3 稻瘟菌 KIN1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 | 第166-167页 |
9.2.4 MoKIN1 蛋白在稻瘟菌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167页 |
9.2.5 MoKIN1 蛋白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定位 | 第167-168页 |
9.3 讨论 | 第168-169页 |
9.4 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90页 |
致谢 | 第190-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