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摇晃蛋白信号通路概述 | 第12-19页 |
1.1 大脑皮质的分层和神经元迁移方式 | 第12-14页 |
1.2 摇晃蛋白在大脑皮质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迁移的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2.1 摇晃蛋白在皮层发育早期的作用 | 第14页 |
1.2.2 摇晃蛋白在皮层发育晚期的不同作用方式 | 第14-15页 |
1.3 摇晃蛋白跨膜受体 VLDLR 和 APOER2 | 第15-17页 |
1.3.1 摇晃蛋白通过 VLDLR 和 ApoER2 传递信号 | 第15-16页 |
1.3.2 VLDLR 和 ApoER2 对神经元迁移的不同作用 | 第16-17页 |
1.4 摇晃蛋白衔接蛋白 DISABLED1(DAB1) | 第17-19页 |
1.4.1 Dab1 酪氨酸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迁移并调节神经元极性 | 第17-18页 |
1.4.2 Dab1 酪氨酸磷酸化引起蛋白酶降解通路来停止神经元迁移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子宫内电击转染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第19-4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1.2 质粒构建 | 第20页 |
2.1.3 子宫内电击转染 | 第20-22页 |
2.1.4 取材及切片 | 第22-23页 |
2.1.5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3页 |
2.1.6 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3-33页 |
2.2.1 子宫内电击转染方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 子宫内电击转染标记不同迁移方式的神经元 | 第24-29页 |
2.2.3 子宫内电击转染标记放射状胶质细胞 | 第29页 |
2.2.4 子宫内电击转染标记神经元树突棘及神经纤维 | 第29-33页 |
2.3 讨论 | 第33-42页 |
2.3.1 子宫内电击转染在神经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2.3.2 子宫内电击转染对树突棘的形成和纤维投射的研究应用 | 第34-35页 |
2.3.3 子宫内电击转染的优缺点 | 第35-37页 |
2.3.4 子宫内电击转染和其他方法的结合 | 第37-42页 |
第三章 胚胎期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第42-56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3.1.2 质粒构建 | 第43页 |
3.1.3 子宫内电击转染 | 第43页 |
3.1.4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43-44页 |
3.1.5 图像采集和分析 | 第44页 |
3.1.6 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 | 第44-52页 |
3.2.1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完整显示单个放射状胶质细胞完整形态 | 第44-45页 |
3.2.2 具有 BLBP 启动子的质粒能够特异性表达在放射状胶质细胞中 | 第45-48页 |
3.2.3 发育过程中放射状胶质细胞的不同部分的长度变化 | 第48-50页 |
3.2.4 皮质发生后期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分枝发生了显著变化 | 第50-52页 |
3.2.5 边缘带从 E17.5 天开始显著增厚 | 第52页 |
3.3 讨论 | 第52-56页 |
3.3.1 子宫内电击转染 BLBP 启动子质粒可以标记放射状胶质细胞 | 第52-53页 |
3.3.2 放射状胶质细胞纤维和神经元迁移的关系 | 第53页 |
3.3.3 放射状胶质细胞分枝和神经元迁移的关系 | 第53-54页 |
3.3.4 放射状胶质细胞分枝形态学变化与边缘带厚度相关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摇晃蛋白,双受体 VLDLR 和 APOER2 及衔接蛋白 DAB1 在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 | 第56-72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7-59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4.1.2 敲除鼠基因型鉴定 | 第57-58页 |
4.1.3 质粒构建 | 第58页 |
4.1.4 子宫内电击转染 | 第58页 |
4.1.5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58-59页 |
4.1.6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4.2 结果 | 第59-68页 |
4.2.1 基因敲除鼠 PCR 鉴定方法体系的建立 | 第59-62页 |
4.2.2 摇晃小鼠,VLDLR/ApoER2 受体双敲除小鼠和 Dab1 敲除小鼠中神经元迁移的定位 | 第62页 |
4.2.3 摇晃小鼠,VLDLR/ApoER2 受体双敲除小鼠和 Dab1 敲除小鼠中迁移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 第62-65页 |
4.2.4 摇晃小鼠,VLDLR/ApoER2 受体双敲除小鼠和 Dab1 敲除小鼠中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第65-68页 |
4.3 讨论 | 第68-72页 |
4.3.1. 摇晃蛋白通过连接 VLDLR 和 ApoER2 磷酸化 Dab1 参与神经元迁移的调节 | 第68-69页 |
4.3.2. 摇晃蛋白信号链分子和神经元极性的关系 | 第69-70页 |
4.3.3. 摇晃蛋白信号链分子对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摇晃蛋白受体 VLDLR 和 APOER2 在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 | 第72-88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73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73页 |
5.1.2 质粒构建 | 第73页 |
5.1.3 子宫内电击转染 | 第73页 |
5.1.4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3页 |
5.1.5 统计学分析 | 第73页 |
5.2 结果 | 第73-84页 |
5.2.1 VLDLR 敲除鼠和 ApoER2 敲除鼠中神经元迁移的定位 | 第73-78页 |
5.2.2 VLDLR 敲除鼠和 ApoER2 敲除鼠中迁移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 第78-81页 |
5.2.3 VLDLR 敲除鼠和 ApoER2 敲除鼠中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第81-84页 |
5.3 讨论 | 第84-88页 |
5.3.1 VLDLR 和 ApoER2 在神经元迁移定位中的不同作用 | 第84-86页 |
5.3.2 VLDLR 和 ApoER2 对放射状胶质细胞分枝的影响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缩略词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