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4-31页 |
1.1 巨大口蘑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1 巨大口蘑的形态特征 | 第16页 |
1.1.2 巨大口蘑的营养价值 | 第16页 |
1.2 巨大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21页 |
1.2.1 温度 | 第16-17页 |
1.2.2 水分 | 第17页 |
1.2.3 光照 | 第17页 |
1.2.4 空气 | 第17-18页 |
1.2.5 酸碱度 | 第18页 |
1.2.6 食用菌菌丝体酶学的应用研究 | 第18-21页 |
1.2.6.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其酶学研究 | 第18-19页 |
1.2.6.2 抗氧化物酶的活性与应用研究 | 第19-20页 |
1.2.6.3 蛋白酶 | 第20-21页 |
1.3 食用菌栽培技术 | 第21-25页 |
1.3.1 玉米芯栽培料 | 第21页 |
1.3.2 栽培料的选择与配制 | 第21-22页 |
1.3.3 瓶栽技术 | 第22页 |
1.3.4 催蕾方法 | 第22-25页 |
1.3.4.1 低温催蕾 | 第23页 |
1.3.4.2 搔菌催蕾 | 第23-24页 |
1.3.4.3 化学物质催蕾法 | 第24-25页 |
1.3.4.4 其他催蕾方法 | 第25页 |
1.4 巨大口蘑栽培技术 | 第25-28页 |
1.4.1 栽培原料的选择 | 第25-27页 |
1.4.2 栽培料的发酵 | 第27-28页 |
1.4.3 出菇方式 | 第28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5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1.1 食用菌种 | 第31页 |
2.1.2 培养基 | 第31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1-35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3-3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5-50页 |
2.3.1 巨大口蘑常规栽培工艺流程 | 第35页 |
2.3.2 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巨大口蘑培养料配方优化 | 第35-37页 |
2.3.2.1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初步筛选 | 第35-36页 |
2.3.2.2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优化 | 第36-37页 |
2.3.2.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 第37页 |
2.3.3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1 沤料中的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2 沤料中的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2.3.3.3 培养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2.3.3.4 培养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2.3.4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4.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2.3.4.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和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38页 |
2.3.4.3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5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41页 |
2.3.6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6.1 不同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6.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42页 |
2.3.6.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探讨 | 第42页 |
2.3.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 第42-50页 |
2.3.7.1 菌丝培养和出菇处理 | 第42-43页 |
2.3.7.2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3页 |
2.3.7.3 酪氨酸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3页 |
2.3.7.4 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3页 |
2.3.7.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2.3.7.6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3.7.7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3.7.8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2.3.7.9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2.3.7.10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46-5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79页 |
3.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配方优化结果 | 第50-55页 |
3.1.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基础配方初步筛选结果 | 第50-51页 |
3.1.2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 第51-54页 |
3.1.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 第54-55页 |
3.2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5-57页 |
3.2.1 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5页 |
3.2.2 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3 栽培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6页 |
3.2.4 栽培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 第57-65页 |
3.3.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59-61页 |
3.3.3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4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65-67页 |
3.5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67-72页 |
3.5.1 五种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影响 | 第67-68页 |
3.5.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 第68页 |
3.5.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对出菇的影响 | 第68-72页 |
3.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 第72-79页 |
3.6.1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多酚氧化酶活力影响 | 第72页 |
3.6.2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酪氨酸酶活力影响 | 第72-74页 |
3.6.3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漆酶活力影响 | 第74页 |
3.6.4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 | 第74页 |
3.6.5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物酶活力影响 | 第74-76页 |
3.6.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氢酶活力影响 | 第76页 |
3.6.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蛋白酶活力影响 | 第76-77页 |
3.6.8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淀粉酶活力影响 | 第77页 |
3.6.9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影响 | 第77-7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9-89页 |
4.1 结论 | 第79-80页 |
4.2 讨论 | 第80-89页 |
4.2.1 栽培料选择 | 第80-81页 |
4.2.2 栽培料发酵 | 第81-82页 |
4.2.3 原基形成 | 第82-85页 |
4.2.4 菌丝体相关酶活性 | 第85-87页 |
4.2.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