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雷蒙.潘尼卡的精神奥德赛:一名时代之子的传略 | 第10-25页 |
第一节 西班牙天主教徒和印度印度教徒之子 | 第10-12页 |
第二节 作为修士:穿越多个传统的人生朝圣 | 第12-16页 |
第三节 作为学者:综合东西古今的理智重负 | 第16-25页 |
第二章 解释:多元论 | 第25-54页 |
第一节 多元论作为问题:巴别塔的倒塌 | 第25-33页 |
一、 问题之性质 | 第25-28页 |
二、 问题之根源 | 第28-31页 |
三、 问题之挑战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多元论作为选择方案:在一元论和二元论之外 | 第33-43页 |
一、 宇宙性信心 | 第34-36页 |
二、 由冲突到张力 | 第36-39页 |
三、 走向他者 | 第39-43页 |
第三节 身份问题:谁的独一性? | 第43-54页 |
一、 多元论与身份危机 | 第43-46页 |
二、 谁是基督徒? | 第46-50页 |
三、 多宗教归属的可能性 | 第50-54页 |
第三章 回应之实践进路:对话 | 第54-76页 |
第一节 真正的相遇:从多元论到对话 | 第54-60页 |
一、 对话之必要:自足性的危机 | 第54-57页 |
二、 对话之可能:他者的发现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方法的反思:对话的对话 | 第60-70页 |
一、 超越辩证法的对话 | 第60-62页 |
二、 人相遇的方法 | 第62-66页 |
三、 跨文化的相遇 | 第66-70页 |
第三节 如何展开?:对话的七个步骤 | 第70-76页 |
第四章 回应之方法论:文化间哲学 | 第76-105页 |
第一节 文化间哲学的缘起:文化间的挑战 | 第76-84页 |
一、 诱惑:单一文化主义 | 第76-78页 |
二、 诱惑:多元文化主义 | 第78-79页 |
三、 文化间的挑战:走向文化间哲学 | 第79-84页 |
第二节 形式相似的等价物:走向文化间性的第一步 | 第84-97页 |
一、 从翻译和比较研究的问题开始 | 第84-88页 |
二、 形式相似的等价物 | 第88-90页 |
三、 一个个例:印度“哲学” | 第90-97页 |
第三节 文化简化:面向永远的应许之地和无人主地 | 第97-105页 |
一、 方法:从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到文化间 | 第97-99页 |
二、 新的纯真:有逻各斯,还有迷索斯 | 第99-101页 |
三、 文化间化:自我更新与相互关联 | 第101-105页 |
第五章 批评与挑战 | 第105-121页 |
第一节 保罗.尼特:信心,还是行动? | 第105-109页 |
一、 批评:神秘主义的限制和危险 | 第106-108页 |
二、 一个可能的选择方案:以生态-人的福祉为核心的解放性实践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乔治.林贝克:经验,还是规则? | 第109-114页 |
一、 批评:经验-表现论方法的缺陷 | 第109-112页 |
二、 一个替换方案:规则的协调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唐.库比特:骆驼,还是狮子? | 第114-121页 |
一、 批评:反文化态度的必然失败 | 第114-117页 |
二、 一个挑战性的选择方案:以生活为圭臬 | 第117-121页 |
结语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雷蒙.潘尼卡著作目录 | 第132-140页 |
雷蒙.潘尼卡论文目录 | 第140-155页 |
雷蒙.潘尼卡研究作品目录 | 第15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