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3-22页 |
1.2.1 腺相关病毒(AAV)概述 | 第13-17页 |
1.2.1.1 腺相关病毒的分类 | 第13页 |
1.2.1.3 腺相关病毒的结构 | 第13-14页 |
1.2.1.3 腺相关病毒聚糖受体 | 第14-17页 |
1.2.1.4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临床应用 | 第17页 |
1.2.2 亲和纯化法 | 第17-22页 |
1.2.2.1 亲和纯化法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1.2.2.2 亲和色谱柱的固定相 | 第18-19页 |
1.2.2.3 亲和色谱操作的注意事项 | 第19-21页 |
1.2.2.4 亲和色谱技术在AAV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第2章 亲和配体的筛选 | 第25-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实验细胞、病毒及质粒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1.2.1 DNA电泳试剂 | 第25页 |
2.1.2.2 苯酚硫酸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2.3 细胞培养试剂 | 第25-26页 |
2.1.2.4 候选配体 | 第26页 |
2.1.3 溶液配制 | 第26-27页 |
2.1.3.1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26页 |
2.1.3.2 细胞培养试剂配置 | 第26-27页 |
2.1.3.3 80%苯酚的配置 | 第27页 |
2.1.4 仪器 | 第27页 |
2.1.5 其他材料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候选配体的初筛 | 第28页 |
2.2.2 超滤离心法 | 第28-31页 |
2.2.2.1 超滤管规格考察 | 第28-29页 |
2.2.2.2 最佳转速实验 | 第29-30页 |
2.2.2.3 最佳浓度实验 | 第30-31页 |
2.2.2.4 多种候选配体的亲和性验证 | 第31页 |
2.2.3 细胞结合、进入及转染 | 第31-35页 |
2.2.3.1 细胞培养 | 第31-32页 |
2.2.3.2 结合抑制实验 | 第32-34页 |
2.2.3.3 进入抑制实验 | 第34页 |
2.2.3.4 转染抑制实验 | 第34-35页 |
2.2.4 生物信息筛选 | 第35页 |
2.2.4.1 分子对接 | 第35页 |
2.2.4.2 图像软件处理 | 第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4页 |
2.3.1 超滤离心实验结果 | 第35-39页 |
2.3.1.1 超滤管最适规则 | 第35-36页 |
2.3.1.2 超滤管最佳转速 | 第36-38页 |
2.3.1.3 最佳浓度 | 第38页 |
2.3.1.4 候选配体的亲和性 | 第38-39页 |
2.3.2 结合、转导与转染抑制结果 | 第39-42页 |
2.3.2.1 结合与转导抑制 | 第39-41页 |
2.3.2.2 转染抑制 | 第41-42页 |
2.3.3 生物信息学筛选结果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46-6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1.1 实验病毒 | 第46页 |
3.1.2 试剂 | 第46-47页 |
3.1.2.1 柱活化及再生缓冲液 | 第46-47页 |
3.1.2.2 上样及洗脱缓冲液 | 第47页 |
3.1.3 仪器 | 第47页 |
3.1.4 其他材料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53页 |
3.2.1 亲和层析柱的制备 | 第47-49页 |
3.2.1.1 基质的活化 | 第47-48页 |
3.2.1.2 配体与EAH sephorase 4B基质交联 | 第48页 |
3.2.1.3 配体与ECH sephorase 6B基质交联 | 第48页 |
3.2.1.4 装柱 | 第48-49页 |
3.2.2 乳糖酸配体交联柱纯化 | 第49-50页 |
3.2.2.1 纯化试剂准备 | 第49页 |
3.2.2.2 纯化柱准备 | 第49页 |
3.2.2.3 样品的纯化 | 第49-50页 |
3.2.2.4 样品的检测 | 第50页 |
3.2.2.5 纯化条件改善 | 第50页 |
3.2.3 D-半乳糖醛酸配体交联柱纯化 | 第50-52页 |
3.2.3.1 纯化试剂准备 | 第50-51页 |
3.2.3.2 纯化柱准备 | 第51页 |
3.2.3.3 样品的纯化 | 第51页 |
3.2.3.4 样品的检测 | 第51-52页 |
3.2.3.5 纯化条件改善 | 第52页 |
3.2.4 D-半乳糖配体交联柱纯化 | 第52-53页 |
3.2.4.1 纯化试剂准备 | 第52页 |
3.2.4.2 纯化柱准备 | 第52页 |
3.2.4.3 样品的纯化 | 第52-53页 |
3.2.4.4 样品的检测 | 第53页 |
3.2.4.5 纯化条件改善 | 第5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3-67页 |
3.3.1 成功构建纯化柱 | 第53-54页 |
3.3.2 乳糖酸配体交联柱纯化结果 | 第54-60页 |
3.3.2.1 纯化柱偶联率的测定 | 第54-55页 |
3.3.2.2 平衡缓冲液的考察 | 第55-58页 |
3.3.2.3 离子强度的考察 | 第58页 |
3.3.2.4 优化条件的考察 | 第58-60页 |
3.3.3 D-半乳糖醛酸配体交联柱纯化 | 第60-64页 |
3.3.3.1 纯化柱偶联率的测定 | 第60-61页 |
3.3.3.2 平衡缓冲液的考察 | 第61-62页 |
3.3.3.3 优化条件的考察 | 第62-64页 |
3.3.4 D-半乳糖配体交联柱纯化结果 | 第64-67页 |
3.3.4.1 纯化柱偶联率的测定 | 第64-65页 |
3.3.4.2 D-半乳糖纯化效果验证 | 第65页 |
3.3.4.3 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65-67页 |
3.3.4.4 D-半乳糖特异性亲和洗脱 | 第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纯化效果的检测 | 第69-8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4.1.1 试剂 | 第69-70页 |
4.1.1.1 病毒生产原液提取试剂 | 第69页 |
4.1.1.2 蛋白电泳试剂 | 第69-70页 |
4.1.1.3 银染用试剂 | 第70页 |
4.1.1.4 Western Blot用试剂 | 第7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0-74页 |
4.2.1 D-半乳糖亲和纯化柱的制备 | 第70-71页 |
4.2.2 AAV9-EGFP粗提液的制备 | 第71页 |
4.2.3 SDS-PAGE蛋白电泳 | 第71-72页 |
4.2.4 银染 | 第72页 |
4.2.5 Western Blot特异性检测 | 第72-73页 |
4.2.6 RT-PCR测定病毒滴度 | 第73-7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4-78页 |
4.3.1 病毒生产原液纯化及纯度分析 | 第74-75页 |
4.3.2 纯化样品的特异性 | 第75-77页 |
4.3.3 纯化样品的基因组滴度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总结 | 第80-82页 |
5.1 主要工作 | 第80页 |
5.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80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