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1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 第12-13页 |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2.3 资产减值会计的实务操作研究 | 第14-16页 |
第3章 资产减值的基础理论 | 第16-24页 |
3.1 资产的涵义 | 第16页 |
3.2 资产减值的涵义 | 第16-17页 |
3.2.1 资产减值与资产损耗的关系 | 第17页 |
3.2.2 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关系 | 第17页 |
3.3 资产减值会计 | 第17-24页 |
3.3.1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 | 第17-18页 |
3.3.2 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问题 | 第18-19页 |
3.3.3 资产减值会计的程序理论 | 第19-24页 |
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案例分析 | 第24-45页 |
4.1 鑫野股份案例背景简介 | 第24页 |
4.2 鑫野股份运用资产减值的总体分析 | 第24-26页 |
4.3 鑫野股份应用资产减值的具体分析 | 第26-41页 |
4.3.1 应收款项方面 | 第26-30页 |
4.3.2 存货方面 | 第30-35页 |
4.3.3 长期资产方面 | 第35-41页 |
4.4 鑫野股份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后果分析 | 第41页 |
4.5 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问题小结 | 第41-45页 |
4.5.1 资产转回并未完全封堵 | 第42-43页 |
4.5.2 长期资产减值禁止转回无法切断利润平滑的目的 | 第43页 |
4.5.3 可回收金额难以确定 | 第43页 |
4.5.4 资产减值准备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43-44页 |
4.5.5 财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欠缺 | 第44页 |
4.5.6 审计机构未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 第44-45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5.1 关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议 | 第45-46页 |
5.1.1 加强财政部门对相关法律的控制和会计准则的制定 | 第45-46页 |
5.1.2 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 第46页 |
5.1.3 加大证券监管部门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 | 第46页 |
5.2 关于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建议 | 第46-48页 |
5.2.1 健全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 第46-47页 |
5.2.2 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47页 |
5.2.3 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