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1.4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1 关于高新区社会管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2 关于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23页 |
2.1.1 社会管理和高新区社会管理 | 第18页 |
2.1.2 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的组织结构与高新区社会管理的组织结构 | 第18-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组织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2.2.2 系统组织理论 | 第24页 |
2.2.3 政府再造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新区社会管理及组织结构状况 | 第26-34页 |
3.1 我国高新区概述 | 第26-28页 |
3.1.1 内涵特点 | 第26-27页 |
3.1.2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演变情况 | 第27-28页 |
3.2 高新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 第28-30页 |
3.2.1 高新区综合功能不断强化,要求理顺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 | 第28-29页 |
3.2.2 高新区发展情况特殊,带来了更多社会问题 | 第29页 |
3.2.3 高新区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日益要求社会管理的强化和优化 | 第29-30页 |
3.2.4 高新区辐射周边能力强大,容易发挥社会管理的示范引领作用 | 第30页 |
3.3 当前我国高新区社会管理实践中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 | 第30-34页 |
3.3.1 我国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类型 | 第30-32页 |
3.3.2 高新区几种典型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比较 | 第32页 |
3.3.3 高新区几种典型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南宁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4.1 南宁高新区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4.2 高新区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 第35-37页 |
4.2.1 人口结构新挑战 | 第35页 |
4.2.2 区域布局新挑战 | 第35-36页 |
4.2.3 开发建设新挑战 | 第36页 |
4.2.4 环境污染新挑战 | 第36-37页 |
4.3 南宁高新区社会管理的组织结构 | 第37-42页 |
4.3.1 社会管理的范围及具体分工 | 第37-38页 |
4.3.2 组织结构分析 | 第38-42页 |
4.4 南宁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6页 |
4.4.1 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有效性有待增强 | 第42-43页 |
4.4.2 社会组织发育成熟度不高 | 第43-44页 |
4.4.3 组织功能的发挥缺乏保障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南宁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思路及对策建议 | 第46-55页 |
5.1 优化南宁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思路 | 第46-47页 |
5.1.1 管理主体多元共治 | 第46页 |
5.1.2 管理幅度向扁平化转型 | 第46-47页 |
5.2 优化南宁高新区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的对策建议 | 第47-55页 |
5.2.1 转变管委会服务管理理念 | 第47-48页 |
5.2.2 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 第48-50页 |
5.2.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 | 第50-51页 |
5.2.4 完善组织结构功能实现的各项保障措施 | 第51-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