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与消费论文

社会认同与日常生活实践--基于对旧馆镇农民工社区的考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4页
    0.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0.2.1 农业劳动力迁移研究第10-11页
        0.2.2 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第11-12页
    0.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3-14页
1 旧馆镇环境及当地农民工群体第14-20页
    1.1 旧馆镇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经济环境第14-18页
        1.1.1 旧馆镇的地理位置: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第14-15页
        1.1.2 旧馆镇的商业经济概况第15-16页
        1.1.3 旧馆镇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性格第16-18页
    1.2 旧馆镇农民工群体概况第18-19页
        1.2.1 旧馆镇农民工来源地构成第18-19页
        1.2.2 旧馆镇农民工的从业种类第19页
    1.3 小结第19-20页
2 依赖与扩展: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认同第20-31页
    2.1 对原有熟人圈的依赖第20-24页
        2.1.1 在初入城市阶段第21-22页
        2.1.2 在进入城市、适应城市阶段第22-24页
    2.2 对乡土网络圈的扩展第24-29页
        2.2.1 以籍贯定位的老乡关系第24-26页
        2.2.2 以职业连结的工友关系第26-29页
    2.3 小结第29-31页
3 冲突与适应: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第31-38页
    3.1 和当地人的混合型交往第31-35页
        3.1.1 当地工友第31-32页
        3.1.2 房东第32-33页
        3.1.3 菜农第33-35页
    3.2 和社区里文化的碰撞式相遇第35-37页
        3.2.1 在休闲文化上第35-36页
        3.2.2 在饮食文化上第36-37页
        3.2.3 在节日习俗上第37页
    3.3 小结第37-38页
4“主体建构”: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实践逻辑第38-43页
    4.1 主体建构的视角第38-39页
        4.1.1“主位”立场第38-39页
        4.1.2 建构性与被建构性第39页
    4.2 对“家乡”意涵的新实践第39-43页
        4.2.1 新居地的“家”第40-42页
        4.2.2“多重家乡”第42-43页
结束语:“过日子”的哲学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致谢第49-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叙事研究
下一篇:纪录片声音的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