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1.1 焦炭的性能指标与高炉冶炼 | 第9-13页 |
| 1.1.1 焦炭在高炉中的变化与作用 | 第9-11页 |
| 1.1.2 焦炭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 1.2 孔结构与焦炭性能 | 第13-15页 |
| 1.2.1 孔结构对焦炭冷态性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2.2 孔结构对焦炭热态性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3 焦炭孔形成机理 | 第15-18页 |
| 1.3.1 炼焦煤成焦过程 | 第15页 |
| 1.3.2 烟煤热解过程的成孔行为 | 第15-18页 |
| 1.4 炼焦煤挥发分析出规律对焦炭孔结构影响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18-19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9-32页 |
| 2.1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19-23页 |
| 2.1.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2.1.2 实验方案 | 第19-23页 |
| 2.2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 2.3 实验用煤的性质分析 | 第23-25页 |
| 2.3.1 煤质分析 | 第23-24页 |
| 2.3.2 煤岩分析 | 第24-25页 |
| 2.4 煤的粘结性指标分析 | 第25-27页 |
| 2.5 煤的挥发分析出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 2.6 焦样的制备 | 第30-32页 |
| 第3章 煤成焦后孔结构分析 | 第32-40页 |
| 3.1 炼焦煤成焦过程中孔结构的变化 | 第32-36页 |
| 3.2 炼焦煤最终成焦后孔结构的差异 | 第36-39页 |
| 3.2.1 单种煤 950℃成焦后的孔结构差异 | 第36-37页 |
| 3.2.2 配合煤 950℃成焦后的孔结构差异 | 第37-39页 |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焦炭气孔模型的建立 | 第40-57页 |
| 4.1 微米级气孔模型的建立 | 第40-51页 |
| 4.1.1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41-42页 |
| 4.1.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2-48页 |
| 4.1.3 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48-50页 |
| 4.1.4 回归模型分析 | 第50-51页 |
| 4.2 纳米级气孔模型的建立 | 第51-55页 |
| 4.2.1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51-52页 |
| 4.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4.2.3 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54-55页 |
| 4.2.4 回归模型的分析 | 第55页 |
| 4.3 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