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学术界关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学术界关于自贸区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 第19-26页 |
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9-22页 |
2.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我国战略规划中的体现 | 第19-21页 |
2.1.2 从学术界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1页 |
2.1.3 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 第22-24页 |
2.2.1 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 第23页 |
2.2.2 促进区域市场机制的完善 | 第23页 |
2.2.3 促进区域技术及体制机制的创新 | 第23-24页 |
2.2.4 促使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 第24页 |
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 | 第24-26页 |
2.3.1 区域间发展差异大,协作困难 | 第24-25页 |
2.3.2 "路径依赖"与"循环累积"效应 | 第25页 |
2.3.3 政府的不合理干预 | 第25-26页 |
第3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26-37页 |
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9页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3.1.2 指标体系的选取思路 | 第27页 |
3.1.3 指标体系的总框架 | 第27-29页 |
3.2 模型的选取与建立 | 第29-31页 |
3.2.1 评价思路 | 第29-30页 |
3.2.2 数据处理及权重系数确定 | 第30-31页 |
3.2.3 评价模型及主要方法 | 第31页 |
3.3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第4章 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37-45页 |
4.1 天津自贸区发展现状 | 第37-39页 |
4.1.1 天津自贸区的概况 | 第37-38页 |
4.1.2 天津自贸区取得的成果 | 第38-39页 |
4.2 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4.2.1 国外自贸区的经验借鉴 | 第39页 |
4.2.2 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4.3 自贸区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 | 第40-42页 |
4.3.1 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 | 第40-41页 |
4.3.2 天津自贸区对京津冀地区的溢出效应 | 第41-42页 |
4.4 自贸区对区域经济产生的虹吸效应 | 第42-45页 |
4.4.1 虹吸效应的影响机制 | 第42-43页 |
4.4.2 天津自贸区对京津冀地区的虹吸效应 | 第43-45页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5.1 加强天津自贸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 第45-46页 |
5.2 加快制度创新在京津冀区域的复制、推广 | 第46-47页 |
5.3 做好产业的转移和承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