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现代中国艺术设计创作的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现代中国艺术设计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反思 | 第11-13页 |
1.1.3 选择日本艺术设计作为比较研究的理由 | 第13-14页 |
1.2 目的意义 | 第14页 |
1.2.1 发掘中国文化中“空无”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 第14页 |
1.2.2 探究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精神 | 第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空无”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 | 第14-16页 |
1.3.2“空无”思想与当代设计研究 | 第16-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流程 | 第20-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流程 | 第22-23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空无”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差异 | 第24-36页 |
2.1“空无”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24-29页 |
2.1.1“空无”思想的基本涵义 | 第24-26页 |
2.1.2“空无”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26-29页 |
2.2 “空无”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流变 | 第29-32页 |
2.2.1“空无”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 第29-31页 |
2.2.2“空无”思想的流变与日本“道”的形成 | 第31-32页 |
2.3 中日“空无”思想的差异 | 第32-33页 |
2.3.1 中国“空无”思想的特征 | 第32-33页 |
2.3.2 日本“空无”思想的特征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中日传统文化艺术中“空无”思想的体现与比较 | 第36-48页 |
3.1 中日“禅”文化中“空无”思想的体现与比较 | 第36-37页 |
3.2 中日“道”文化中“空无”思想的体现与比较 | 第37-40页 |
3.2.1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 | 第37-38页 |
3.2.2 中国花艺与日本花道 | 第38-39页 |
3.2.3 中国武侠与日本武士道 | 第39-40页 |
3.3 中日“艺”文化中“空无”思想的体现与比较 | 第40-46页 |
3.3.1 禅诗与俳句 | 第40-41页 |
3.3.2 民间年画与浮世绘 | 第41-43页 |
3.3.3 傩戏与能乐 | 第43-45页 |
3.3.4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中日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设计观念中“空无”思想的体现与比较 | 第48-84页 |
4.1 基于“空无”思想的现代书籍设计观念 | 第50-59页 |
4.1.1“疾风迅雷”——杉浦康平 | 第51-56页 |
4.1.2“吕氏风格”——吕敬人 | 第56-59页 |
4.1.3 小结 | 第59页 |
4.2 基于“空无”思想的现代品牌设计观念 | 第59-69页 |
4.2.1“无中生有”——原研哉 | 第60-64页 |
4.2.2“东情西韵”——陈幼坚 | 第64-68页 |
4.2.3 小结 | 第68-69页 |
4.3 基于“空无”思想的现代招贴设计观念 | 第69-76页 |
4.3.1“无言精神”——田中一光 | 第69-72页 |
4.3.2“有无相生”——靳埭强 | 第72-76页 |
4.3.3 小结 | 第76页 |
4.4 基于“空无”思想的现代建筑设计观念 | 第76-84页 |
4.4.1“禅髓自然”——隈研吾 | 第77-80页 |
4.4.2“计白当黑”——贝聿铭 | 第80-83页 |
4.4.3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 第84-90页 |
5.1 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影响因素 | 第84-88页 |
5.1.1 中日文化根源的差异 | 第84-85页 |
5.1.2 中日地理环境的差异 | 第85-86页 |
5.1.3 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 | 第86-87页 |
5.1.4 中日审美观念的差异 | 第87-88页 |
5.2 中国“空无”的艺术设计发展之路 | 第88-90页 |
5.2.1 他山之石——吸纳融合国外先进设计思想 | 第88-89页 |
5.2.2 融古贯今——探寻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精神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合毕业创作谈“空无”思想的个人延伸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8-99页 |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 第99-100页 |
附录 3:中日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生平背景与经历 | 第100-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