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2.1 ECM简介 | 第9-10页 |
1.2.2 ECM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3 ECM功能 | 第11页 |
1.2.4 林木ECM真菌多样性 | 第11-14页 |
1.2.5 影响ECM真菌多样性的生态因子 | 第14-15页 |
1.2.6 马尾松ECM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项目来源 | 第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马尾松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 第19-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调查 | 第19-20页 |
2.1.2 土样采集与分析 | 第20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2.2.1 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2 不同马尾松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3页 |
2.2.3 不同马尾松群落中土壤酶活性比较 | 第23-24页 |
2.2.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2.2.5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酶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2.3.1 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 第26页 |
2.3.2 群落类型对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不同群落类型中土壤酶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 第27页 |
2.3.4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不同马尾松群落中马尾松外生菌根形态多样性 | 第28-46页 |
3.1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 第28-29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2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3.2.1 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中马尾松ECM形态类型 | 第29-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天然次生林中ECM真菌子实体多样性研究 | 第46-56页 |
4.1 ECM真菌调查方法及鉴定 | 第46-47页 |
4.1.1 研究区概况及调查方法 | 第46页 |
4.1.2 子实体的处理及鉴定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4.2.1 不同群落类型下菌根菌的种类 | 第47-52页 |
4.2.2 ECM菌随季节的动态变化 | 第52-54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中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56-7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5.1.2 土壤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6页 |
5.1.3 rDNAITS区段PCR扩增 | 第56-57页 |
5.1.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第57页 |
5.1.5 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子分析 | 第57页 |
5.1.6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8页 |
5.2.1 不同马尾松群落中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57-60页 |
5.2.2 不同马尾松群落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60-68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8-72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