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本文的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二、本文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12-16页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21页 |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晚明书籍中的图与画 | 第23-47页 |
第一节 晚明的书籍 | 第23-31页 |
一、晚明的出版业 | 第23-25页 |
二、晚明书籍中的版画 | 第25-31页 |
第二节 书、图和画的关系 | 第31-46页 |
一、水墨画形式及观看方式在书籍中的偶然植入 | 第32-35页 |
二、图谱向画谱的刻意转变 | 第35-38页 |
三、水墨画形式及观看方式在书籍中成功演变 | 第38-40页 |
四、画谱影响下的书籍插图 | 第40-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画谱与水墨画册页 | 第47-85页 |
第一节 仿名家画谱与水墨画仿古册页 | 第47-65页 |
一、书籍与水墨画册页 | 第47-55页 |
二、文人仿古册页对晚明集古画谱的回应 | 第55-65页 |
第二节 版刻画谱的粉本功能 | 第65-84页 |
一、《顾氏画谱》及其仿古模式 | 第65-68页 |
二、《诗余画谱》及其“变仿”模式 | 第68-74页 |
三、《唐诗画谱》的仿古模式及其依托画谱的创作 | 第74-77页 |
四、《唐解元仿古今画谱》与画谱集成 | 第77-80页 |
五、画谱对明代绘画传承的影响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三章 版画观看方式对水墨画创作之影响 | 第85-129页 |
第一节 “高古奇骇”与“耳目近玩”:晚明书籍插图与陈洪绶水墨画之关系解析 | 第85-109页 |
一、感官体验与题材选择 | 第86-91页 |
二、观看方式与细节描写 | 第91-98页 |
三、构图与道具 | 第98-104页 |
四、“易整以散”和用笔 | 第104-109页 |
第二节 从画山到画石:奇石、石谱、观看及吴彬的山水画创作 | 第109-127页 |
一、吴彬、米万锺与晚明赏石之风 | 第110-115页 |
二、画石与赏石:吴彬画石技法解析 | 第115-122页 |
三、赏石与晚明观看之道 | 第122-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四章 版画技法形式在水墨画创作中的体现 | 第129-175页 |
第一节 萧云从“不宋不元”之画风与版画创作的关系 | 第129-145页 |
一、两卷《关山行旅图》及其风格差异 | 第130-133页 |
二、《春岛奇树图》与《离骚图》 | 第133-136页 |
三、版画技法参与形成萧云从水墨画风 | 第136-141页 |
四、姑熟画派、新安画派与萧云从画风余韵 | 第141-145页 |
第二节 丁云鹏晚岁画风与版画、制墨的关系 | 第145-174页 |
一、丁云鹏的主要文化活动 | 第145-149页 |
二、丁云鹏晚期画风之变 | 第149-155页 |
三、丁云鹏版画创作与黑白墨图 | 第155-165页 |
四、丁云鹏晚期画风与制墨及墨图的关系 | 第165-174页 |
小结 | 第174-175页 |
余论 | 第175-182页 |
附录 | 第182-206页 |
附录1:图版目录 | 第182-189页 |
附录2:参考书目 | 第189-205页 |
附录3:成果简介 | 第205-206页 |
后记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