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玉米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 | 第10-11页 |
1.1.1 数量性状与其遗传特征 | 第10-11页 |
1.2 玉米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QTL定位 | 第11-12页 |
1.2.2 关联分析 | 第12-13页 |
1.3 玉米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13-15页 |
1.3.1 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13-14页 |
1.3.2 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14-15页 |
1.4 已克隆的玉米QTL | 第15-18页 |
1.4.1 tga1(teosinte glume architecture 1) | 第16页 |
1.4.2 tb1(teosinte-branched 1) | 第16-17页 |
1.4.3 Vgt1(Vegetative to generative transtion 1) | 第17页 |
1.4.4 qPH3.1(QTL for Plant height) | 第17-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1 亲本材料 | 第19页 |
2.2 定位群体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 第19-20页 |
2.3 基因型分析 | 第20-21页 |
2.4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及QTL定位分析 | 第21-22页 |
3.结果分析 | 第22-48页 |
3.1 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22-29页 |
3.1.1 玉米自交系TY6、Mo17 和W138 产量性状表型分析 | 第22-27页 |
3.1.2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9页 |
3.2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9-34页 |
3.2.1 SSR标记分析 | 第29页 |
3.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9-34页 |
3.3 QTL定位 | 第34-46页 |
3.3.1 穗长QTL | 第37-38页 |
3.3.2 行粒数QTL | 第38-39页 |
3.3.3 穗行数QTL | 第39-41页 |
3.3.4 穗粗QTL | 第41-42页 |
3.3.5 轴粗QTL | 第42-43页 |
3.3.6 穗重QTL | 第43-44页 |
3.3.7 轴重QTL | 第44-45页 |
3.3.8 百粒重QTL | 第45-46页 |
3.4 两群体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3.5 QTL富集区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采用多亲本的连锁群体是解析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 | 第48-49页 |
4.2 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