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磁流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磁流变效应与磁流变阻尼器 | 第16-17页 |
1.2.2 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 | 第17-21页 |
1.2.3 磁流变阻尼器的数学建模 | 第21-24页 |
1.3 六轴隔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4 六轴半主动隔振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新型双活塞磁流变阻尼器研制 | 第29-51页 |
2.1 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9-34页 |
2.1.1 现有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1.2 新型双活塞磁流变阻尼器 | 第30-33页 |
2.1.3 增加动态范围的新型双活塞磁流变阻尼器 | 第33-34页 |
2.2 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磁路分析 | 第34-42页 |
2.2.1 MRF-122ED磁流变液 | 第34-35页 |
2.2.2 新型阻尼器的磁路设计 | 第35-38页 |
2.2.3 磁场有限元分析 | 第38-40页 |
2.2.4 节流通道内磁场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2.3 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 | 第42-44页 |
2.4 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验研究 | 第44-49页 |
2.4.1 阻尼器特性测试系统 | 第44-46页 |
2.4.2 准静态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2.4.3 动态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新型磁流变阻尼器数学建模 | 第51-69页 |
3.1 环形节流通道内的磁流变液 | 第51-58页 |
3.1.1 准静态分析的速度边界条件 | 第51-53页 |
3.1.2 磁流变液的本构方程 | 第53-54页 |
3.1.3 环形节流通道内的流场分布 | 第54-55页 |
3.1.4 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数学建模 | 第55-58页 |
3.1.5 基于Bingham模型的数学建模 | 第58页 |
3.2 平板节流通道内的磁流变液 | 第58-63页 |
3.2.1 平板节流通道内流场分布 | 第58-59页 |
3.2.2 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数学建模 | 第59-61页 |
3.2.3 基于Bingham模型的数学建模 | 第61页 |
3.2.4 阻尼力计算公式 | 第61-62页 |
3.2.5 阻尼力计算公式验证 | 第62-63页 |
3.3 改进的非对称双曲正切模型 | 第63-68页 |
3.3.1 双曲正切模型及其改进 | 第64-67页 |
3.3.2 模型参数辨识与结果讨论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基于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六轴隔振平台动力学仿真 | 第69-84页 |
4.1 立方结构Stewart平台 | 第69-71页 |
4.2 平台动力学仿真方法 | 第71-74页 |
4.2.1 Sim Mechanics仿真工具 | 第71-72页 |
4.2.2 Sim Mechanics仿真实例 | 第72-74页 |
4.3 频段有效磁流变阻尼器模型 | 第74-77页 |
4.4 六轴隔振平台仿真模型 | 第77-79页 |
4.5 固定电流下六轴隔振平台被动隔振特性 | 第79-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六轴隔振平台半主动隔振仿真研究 | 第84-106页 |
5.1 天棚阻尼控制 | 第84-90页 |
5.1.1 单自由度被动隔振系统 | 第84-86页 |
5.1.2 理想天棚阻尼控制 | 第86-88页 |
5.1.3 等效天棚阻尼控制 | 第88-90页 |
5.2 模糊半主动控制 | 第90-95页 |
5.2.1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与设计步骤 | 第90-91页 |
5.2.2 等效天棚阻尼模糊控制 | 第91-94页 |
5.2.3 加速度反馈模糊控制 | 第94-95页 |
5.3 半主动隔振系统控制效果验证 | 第95-101页 |
5.3.1 单自由度半主动隔振系统 | 第96-98页 |
5.3.2 两自由度半主动隔振系统 | 第98-101页 |
5.4 六轴半主动隔振平台的仿真 | 第101-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六轴半主动隔振系统实验研究 | 第106-126页 |
6.1 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改进与测试 | 第106-112页 |
6.1.1 阻尼器的结构改进 | 第106-107页 |
6.1.2 改进后阻尼器磁路分析 | 第107-108页 |
6.1.3 阻尼器结构设计 | 第108-110页 |
6.1.4 阻尼器动态测试系统 | 第110页 |
6.1.5 动态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2页 |
6.2 六轴隔振平台的结构设计 | 第112-116页 |
6.2.1 支腿设计 | 第112-114页 |
6.2.2 隔振平台结构 | 第114-116页 |
6.3 六轴隔振平台实验系统的原理 | 第116-120页 |
6.3.1 隔振平台激励与测试系统 | 第116-118页 |
6.3.2 磁流变阻尼器驱动电源 | 第118页 |
6.3.3 快速控制原型技术 | 第118-120页 |
6.4 六轴半主动隔振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120-124页 |
6.4.1 平台安装与测试前准备工作 | 第120-122页 |
6.4.2 竖直方向测试结果 | 第122-123页 |
6.4.3 水平方向测试结果 | 第123-124页 |
6.4.4 测试结果讨论 | 第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