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中学生物学科的情况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0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5.1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 | 第12页 |
1.5.2 认知性目标 | 第12页 |
1.5.3 行为动词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认知性目标的研究 | 第14-24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认知性目标 | 第14-15页 |
2.1.2 行为动词 | 第15页 |
2.2 认知性目标层次的行为动词 | 第15-22页 |
2.3 教学设计中认知性目标确立的一般步骤 | 第22-24页 |
2.3.1 前期分析 | 第22页 |
2.3.2 确定教学目标 | 第22页 |
2.3.3 制定教学策略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调查分析 | 第24-35页 |
3.1 教学设计的简要分析 | 第24-31页 |
3.1.1 高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24-25页 |
3.1.2 高中目标陈述情况及设计情况说明 | 第25-28页 |
3.1.3 初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28页 |
3.1.4 初中目标陈述情况及设计情况说明 | 第28-31页 |
3.2 生物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的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 第31-33页 |
3.2.1 行为主体的不当 | 第31-32页 |
3.2.2 教学目标中的认知性目标层次行为动词使用不当 | 第32页 |
3.2.3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指向的层次要求与课程标准不一致 | 第32-33页 |
3.3 生物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的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使用不当的原因 | 第33-35页 |
3.3.1 教师不书写教学设计导致行为动词使用不当 | 第33页 |
3.3.2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深入 | 第33-34页 |
3.3.3 教师未转变观念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认知性目标层次行为动词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5-42页 |
4.1 认知性目标层次行为动词评价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4.1.1 SOLO分类评价法的起源 | 第35页 |
4.1.2 SOLO分类评价法的反应水平 | 第35-36页 |
4.2 认知性目标层次行为动词评价体系的介绍 | 第36-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42-45页 |
5.1 结论 | 第42页 |
5.1.1 高中教师教学设计分析结论 | 第42页 |
5.1.2 初中教师教学设计分析结论 | 第42页 |
5.2 反思 | 第42-45页 |
5.2.1 建议 | 第42-43页 |
5.2.2 反思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