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 第10-14页 |
1.1.1 海洋细菌 | 第10-11页 |
1.1.2 古菌 | 第11-12页 |
1.1.3 真核微生物 | 第12-13页 |
1.1.4 病毒 | 第13-14页 |
1.2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 第14-17页 |
1.2.1 传统分类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分类法 | 第14-15页 |
1.2.3 分子分类法 | 第15-17页 |
1.3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 第17-20页 |
1.3.1 抑菌生物活性 | 第17-18页 |
1.3.2 抗癌活性 | 第18页 |
1.3.3 酶活性 | 第18-19页 |
1.3.4 其他生物活性 | 第19-20页 |
1.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 | 第20-24页 |
1.4.1 聚酮合酶(PKS)途径 | 第21页 |
1.4.2 NRPS | 第21-22页 |
1.4.3 halogenase | 第22-23页 |
1.4.4 phzE | 第23-22页 |
1.4.5 CYP | 第22-23页 |
1.4.6 dTGD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31页 |
2.1.1 样品与菌株 | 第26-27页 |
2.1.2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1.4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9-30页 |
2.1.5 其他实验用品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3页 |
2.2.1 沉积物样品预处理 | 第31页 |
2.2.2 胶州湾细菌的分离 | 第31页 |
2.2.3 细菌培养方法 | 第31页 |
2.2.4 细菌 16SrDNA克隆 | 第31-33页 |
2.2.5 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33页 |
2.2.6 微生物抑菌活性试验条件摸索 | 第33页 |
2.2.7 牛津杯法检测抑菌活性 | 第33-34页 |
2.2.8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检测 | 第34-36页 |
2.2.9 LWYT0409菌株和LWYT1014菌株表型特征观察 | 第36-37页 |
2.2.10 LWYT0409菌株和LWYT1014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第37-39页 |
2.2.11 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稳定性实验 | 第39-40页 |
2.2.12 培养基、初始pH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2.2.13 胞内代谢物抑菌活性检测 | 第40页 |
2.2.14 抑菌化合物分离方法的初步摸索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3-71页 |
3.1 胶州湾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43-48页 |
3.1.1 胶州湾细菌的分离 | 第43-45页 |
3.1.2 菌株DNA提取 | 第45页 |
3.1.3 菌株 16SrDNA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3.1.4 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46-47页 |
3.1.5 小结及讨论 | 第47-48页 |
3.2 胶州湾细菌抑菌活性分析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筛查 | 第48-56页 |
3.2.1 抑菌实验条件摸索结果 | 第48-50页 |
3.2.2 牛津杯法检测胶州湾细菌抑菌活性 | 第50-53页 |
3.2.3 功能基因检测结果 | 第53-56页 |
3.2.4 小结及讨论 | 第56页 |
3.3 LWYT0409菌株和LWYT1014菌株多相分类鉴定结果 | 第56-64页 |
3.3.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6-60页 |
3.3.2 表型特征观察结果 | 第60页 |
3.3.3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60-64页 |
3.3.4 小结及讨论 | 第64页 |
3.4 LWYT0409菌株发酵产物性质分析及分离 | 第64-71页 |
3.4.1 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稳定性实验 | 第64-67页 |
3.4.2 培养基、初始pH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3 胞内代谢物抑菌活性 | 第68页 |
3.4.4 抑菌化合物各分离方法 | 第68-69页 |
3.4.5 小结及讨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4.1 结论 | 第71-72页 |
4.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