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5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21页
        1.3.1 国内外高校入口空间的理论研究第16-17页
        1.3.2 国内外高校入口空间的沿革第17-21页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21-22页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1页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21-22页
    1.5 论文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理论概述第24-38页
    2.1 空间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第24-28页
        2.1.1 空间第24-26页
        2.1.2 空间要素第26-27页
        2.1.3 空间组合第27-28页
    2.2 高校入口空间的相关概念第28-35页
        2.2.1 高校入口空间的界定第28-29页
        2.2.2 高校入口空间的职能与作用第29-32页
        2.2.3 高校入口空间的形态第32-35页
    2.3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相关概念第35-37页
        2.3.1 高校的内涵第35-36页
        2.3.2 个性化的概念第36页
        2.3.3 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含义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构成研究第38-54页
    3.1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的调研及分析第38-41页
        3.1.1 调研的目的和方法第38页
        3.1.2 调研分析第38-41页
    3.2 基于空间理论的高校入口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第41-43页
        3.2.1 点要素第42页
        3.2.2 线要素第42页
        3.2.3 面要素第42-43页
        3.2.4 体要素第43页
    3.3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影响因素第43-48页
        3.3.1 地域性因素第43-45页
        3.3.2 城市设计因素第45页
        3.3.3 文化性因素第45-47页
        3.3.4 需求性因素第47-48页
    3.4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第48-51页
        3.4.1 关于城市环境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第49-50页
        3.4.2 关于校园设计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第50页
        3.4.3 关于使用人群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第50-51页
    3.5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要素组合及特色分析第51-52页
        3.5.1 入口空间各要素平面布局及特色分析第51-52页
        3.5.2 入口空间各要素空间组织及特色分析第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设计解析第54-66页
    4.1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在校园中的规划布局第54-55页
        4.1.1 位置选择第54页
        4.1.2 空间尺度第54-55页
    4.2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布局第55-62页
        4.2.1 以环境为中心形成个性化布局第55-58页
        4.2.2 以建筑为中心形成个性化布局第58-60页
        4.2.3 以校门为中心形成个性化布局第60-62页
    4.3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设计原则第62-63页
        4.3.1 大众化与特色化统一第62页
        4.3.2 封闭性与开放性结合第62页
        4.3.3 继承传统和设计创新第62-63页
    4.4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设计目标第63-65页
        4.4.1 满足高校入口空间共性的要求第63-64页
        4.4.2 突出高校入口空间个性的特征第64页
        4.4.3 达到校园空间及城市空间整体性的和谐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我国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的设计方法第66-94页
    5.1 结合地域性条件的个性化设计方法第66-79页
        5.1.1 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入口空间个性化设计第66-70页
        5.1.2 结合地形地貌形成入口空间个性化设计第70-74页
        5.1.3 结合人文环境创造个性化的入口空间第74-77页
        5.1.4 结合材料技术表现个性化的入口空间第77-79页
    5.2 针对城市设计的个性化设计方法第79-84页
        5.2.1 组织城市空间结构第79-80页
        5.2.2 融合街区面貌第80-81页
        5.2.3 赋予多功能层次第81-83页
        5.2.4 促进校园与城市能量转换第83-84页
    5.3 注重不同学校类型需求的个性化设计方法第84-89页
        5.3.1 营造氛围第84-85页
        5.3.2 凸显风格第85-86页
        5.3.3 表达特色第86页
        5.3.4 尊重文脉第86-87页
        5.3.5 以人为本第87-89页
    5.4 综合运用地域特征、城市设计、个性需求的设计方法第89-92页
        5.4.1 改扩建的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设计第89-90页
        5.4.2 多校组合的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设计第90-91页
        5.4.3 多区域校园高校入口空间个性化设计第91-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沈阳市幼儿师范学校入口空间设计实践及个性化研究第94-110页
    6.1 项目总体规划背景第94-95页
        6.1.1 政治经济第94页
        6.1.2 文化背景第94页
        6.1.3 项目建设背景第94-95页
    6.2 影响项目的入口空间个性化因素综合分析第95-97页
        6.2.1 与地域环境共生第95-96页
        6.2.2 与城市环境契合第96页
        6.2.3 与学校特色融合第96-97页
    6.3 入口空间整体氛围个性化的表达第97-104页
        6.3.1 设计理念第97页
        6.3.2 融入入口空间个性化因素第97-102页
        6.3.3 和谐统一第102-104页
    6.4 入口空间各组合要素的个性化呈现第104-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7.1 结论第110页
    7.2 展望第110-114页
        7.2.1 人性化彰显个性第110-111页
        7.2.2 绿色生态彰显个性第111页
        7.2.3 技术化彰显个性第111页
        7.2.4 强调公众的参与性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附录第116-118页
作者简介第11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英语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沉浸理论的中职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求职信写作的游戏化教学为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