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1 绩效评价 | 第17页 |
2.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2.3 平衡计分卡 | 第18-21页 |
第3章 枣庄银行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30页 |
3.1 枣庄银行简介 | 第21-22页 |
3.2 枣庄银行现行经营理念 | 第22-23页 |
3.3 枣庄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3.3.1 综合实力增强 | 第23页 |
3.3.2 存款稳步增长,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 | 第23页 |
3.3.3 盈利水平提高,竞争能力提升 | 第23-24页 |
3.4 枣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 第24-27页 |
3.4.1 枣庄银行现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页 |
3.4.2 绩效评价的实施 | 第25-27页 |
3.5 枣庄银行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5.1 关键绩效指标与银行总体战略脱节 | 第27页 |
3.5.2 注重财务指标考核,轻非财务因素 | 第27-28页 |
3.5.3 注重短期绩效考核,自我调整不足 | 第28页 |
3.5.4 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创新不足 | 第28-30页 |
第4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枣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第30-39页 |
4.1 枣庄银行的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 | 第30-32页 |
4.1.1 枣庄银行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4.1.2 枣庄银行的远景、定位与战略 | 第31页 |
4.1.3 枣庄银行的战略地图 | 第31-32页 |
4.2 枣庄银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 第32-33页 |
4.3 平衡计分卡各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9页 |
4.3.1 财务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4.3.2 顾客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4.3.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3.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4.3.5 风险管理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9页 |
第5章 枣庄银行平衡计分卡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8页 |
5.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9-42页 |
5.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39页 |
5.1.2 层次分析法过程 | 第39-42页 |
5.2 枣庄银行平衡计分卡指标权重计算 | 第42-46页 |
5.2.1 发放调查问卷,采集层次结构分析数据 | 第42页 |
5.2.2 一级五个维度权数确定 | 第42-43页 |
5.2.3 财务维度权数确定 | 第43-44页 |
5.2.4 顾客维度权数确定 | 第44页 |
5.2.5 内部流程维度权数确定 | 第44-45页 |
5.2.6 学习与成长维度权数确定 | 第45-46页 |
5.2.7 风险管理维度权数确定 | 第46页 |
5.3 计算枣庄银行平衡计分卡各指标综合权重和权数 | 第46-48页 |
第6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枣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应用 | 第48-53页 |
6.1 绩效考核组织和考核周期 | 第48页 |
6.2 考核体系的应用 | 第48-51页 |
6.2.1 指标体系的计算过程 | 第48-50页 |
6.2.2 绩效评价结果的计算 | 第50-51页 |
6.3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