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突发事件下负重人群安全疏散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高铁站特点及其客流疏散分析 | 第19-26页 |
2.1 高铁站的功能及其客流特点 | 第19-21页 |
2.1.1 高铁站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高铁站的功能分析 | 第19-21页 |
2.1.3 高铁站的客流特点 | 第21页 |
2.2 高铁站突发事件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2.2.1 高铁突发事件概念 | 第21-22页 |
2.2.2 高铁站突发事件类型 | 第22页 |
2.2.3 高铁站突发事件特点 | 第22-23页 |
2.3 高铁站客流疏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第3章 高铁客流疏散行为分析 | 第26-37页 |
3.1 站内旅客集散行为规律 | 第26-27页 |
3.1.1 站内行人时间分布规律 | 第26页 |
3.1.2 站内行人空间分布规律 | 第26-27页 |
3.2 行人疏散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3.2.1 行人生理特征 | 第28-29页 |
3.2.2 行人心理特征 | 第29-30页 |
3.2.3 行程特征 | 第30-31页 |
3.2.4 基础设施特征 | 第31页 |
3.2.5 环境特征 | 第31-32页 |
3.3 突发事件下行人的群体行为规律 | 第32-34页 |
3.4 影响行人流动规律的因子 | 第34-37页 |
3.4.1 人流量 | 第34页 |
3.4.2 人流密度 | 第34-35页 |
3.4.3 人流运动速度 | 第35页 |
3.4.4 疏散通道截面宽度 | 第35-36页 |
3.4.5 疏散通道长度 | 第36-37页 |
第4章 负重人群疏散行为调查及实验研究 | 第37-62页 |
4.1 人群携带行李意愿调查 | 第37-47页 |
4.1.1 问卷调查的主要参数 | 第37页 |
4.1.2 结果分析 | 第37-47页 |
4.2 负重人群的速度影响分析 | 第47-59页 |
4.2.1 负重人群运动总体分析 | 第47-48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4.2.3 样本t检验 | 第49-51页 |
4.2.4 负重人群速度分析 | 第51-59页 |
4.3 负重人群密度分析 | 第59-60页 |
4.4 负重人群疏散综合分析 | 第60-62页 |
第5章 突发事件下高铁站负重人群疏散能力仿真分析 | 第62-87页 |
5.1 Anylogic仿真软件简介 | 第62-67页 |
5.1.1 疏散环境模型的构建 | 第63-65页 |
5.1.2 乘客行为模型的构建 | 第65-67页 |
5.2 突发事件下人员疏散仿真环境分析 | 第67-68页 |
5.2.1 成都东站基本概况及交通流线组织 | 第67页 |
5.2.2 站厅层应急疏散环境分析 | 第67-68页 |
5.3 成都东站站站厅层应急疏散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68-78页 |
5.3.1 应急疏散仿真物理环境构建 | 第68-70页 |
5.3.2 应急疏散仿真流程设计 | 第70-72页 |
5.3.3 应急疏散仿真系统参数设计 | 第72-74页 |
5.3.4 应急疏散仿真预案的设定 | 第74-75页 |
5.3.5 应急预案仿真实验 | 第75-78页 |
5.4 应急疏散模拟结果分析及评价 | 第78-87页 |
5.4.1 应急疏散成功率分析 | 第78页 |
5.4.2 应急疏散敏感区域分析 | 第78-79页 |
5.4.3 应急疏散瓶颈识别分析 | 第79-83页 |
5.4.4 未携带行李与负重人群的疏散对比分析 | 第83-85页 |
5.4.5 应急疏散仿真预案结果评价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