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克夏断裂带成岩作用对断层输导性能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9-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3页 |
·论文的必要性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9-21页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1页 |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典型断块型油气藏解剖 | 第23-62页 |
·百口泉区百21 井区 | 第25-41页 |
·三叠系白碱滩组油藏 | 第25-28页 |
·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 | 第28-31页 |
·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 | 第31-35页 |
·二叠系夏子街组油藏 | 第35-39页 |
·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研究 | 第39-41页 |
·九区246 断块 | 第41-47页 |
·侏罗系八道湾组油藏 | 第41-43页 |
·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 | 第43-45页 |
·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研究 | 第45-47页 |
·八区530 井区 | 第47-54页 |
·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油藏 | 第47-50页 |
·二叠系夏子街组油藏 | 第50-53页 |
·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研究 | 第53-54页 |
·夏子街区夏21 井区 | 第54-60页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55-57页 |
·油藏形成模式和条件研究 | 第57-60页 |
·克夏断裂带断块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断层特征及断层封闭史 | 第62-74页 |
·断裂带特征 | 第62-68页 |
·剖面特征 | 第62-63页 |
·平面分布 | 第63-64页 |
·主断裂特征 | 第64-68页 |
·断层封闭史研究 | 第68-73页 |
·克拉玛依断层 | 第69-70页 |
·南白碱滩断层 | 第70-71页 |
·百口泉断层 | 第71-72页 |
·夏红北断层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压实作用和充填作用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 第74-110页 |
·压实作用和充填作用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 第74-93页 |
·压实作用和充填作用封闭机理 | 第74-75页 |
·压实作用和充填作用分析 | 第75-93页 |
·断层封闭性综合分析 | 第93-109页 |
·评价参数 | 第94-95页 |
·断层封闭性综合评价 | 第95-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 第110-165页 |
·克夏断裂带成岩阶段及次序划分 | 第111-131页 |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 第111-112页 |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112-130页 |
·成岩阶段和次序划分 | 第130-131页 |
·克夏断裂带成岩胶结物类型 | 第131-154页 |
·克拉玛依断裂 | 第131-135页 |
·南白碱滩断裂及426 井断裂 | 第135-143页 |
·百口泉断裂 | 第143-147页 |
·西百乌断裂 | 第147-149页 |
·夏红北断裂 | 第149-154页 |
·胶结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54-160页 |
·克夏地区地层水特征 | 第154-158页 |
·克夏地区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158-160页 |
·溶蚀作用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断层型油气藏有利区带预测 | 第162-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6章 胶结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流体活动期次分析 | 第165-189页 |
·胶结作用影响范围 | 第166-171页 |
·断裂带结构划分及识别特征 | 第166-167页 |
·克夏断裂带结构划分及胶结作用范围 | 第167-171页 |
·流体活动期次分析 | 第171-188页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71-174页 |
·流体包裹体期次划分 | 第174-178页 |
·流体活动时间研究 | 第178-180页 |
·流体活动对克夏断裂带胶结与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180-188页 |
·小结 | 第188-18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8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作者简介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