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白菜型油菜PDAT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0页
    1.1 植物体内三酰甘油的合成及积累第13-15页
        1.1.1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第13-14页
        1.1.2 TAG的合成第14-15页
        1.1.3 三酰甘油的积累第15页
    1.2 PDAT1基因的研究概况第15-18页
        1.2.1 PDAT介导的代谢途径的发现第15-16页
        1.2.2 在拟南芥中对PDAT1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3 在其它物种中关于PDAT基因的研究第17-18页
    1.3 白菜型油菜及其基因组研究进展第18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31页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0页
        2.1.1 试验材料第20页
        2.1.2 试剂第20页
        2.1.3 实验所用仪器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31页
        2.2.1 RNA的提取第20-21页
        2.2.2 cDNA的获得及检测第21-22页
        2.2.3 克隆BrPDAT1基因引物的设计第22页
        2.2.4 白菜型油菜PDAT1基因的克隆第22页
        2.2.5 PCR产物的回收第22-23页
        2.2.6 回收的基因片段末端加碱基dA第23页
        2.2.7 克隆载体的酶切第23页
        2.2.8 已酶切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第23页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克隆载体的转化第23-24页
        2.2.10 转化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第24页
        2.2.11 质粒的提取第24页
        2.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4-25页
        2.2.13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5页
        2.2.14 表达载体的鉴定第25-26页
        2.2.15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单克隆的筛选第26页
        2.2.16 农杆菌介导的蘸花法转化拟南芥col-0第26页
        2.2.17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第26-27页
        2.2.18 拟南芥叶片中总DNA的提取第27页
        2.2.19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第27-28页
        2.2.20 转基因纯系中BrPDAT1表达的检测第28页
        2.2.21 转基因纯系植株莲座叶中总脂的提取、TAG的分离第28-29页
        2.2.22 气相样品的制备第29-30页
        2.2.23 气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TAG的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45页
    3.1 白菜型油菜茎生叶中总RNA的提取第31页
    3.2 RNA反转录得到cDNA的PCR检测第31页
    3.3 白菜型油菜PDAT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31-32页
    3.4 白菜型油菜PDAT1基因阳性克隆的鉴定第32-34页
    3.5 白菜型油菜PDAT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4-39页
        3.5.1 BrPDAT1基因序列的分析第34页
        3.5.2 基本的理化性质分析第34-35页
        3.5.3 跨膜结构域分析第35页
        3.5.4 N端信号肽的预测第35-36页
        3.5.5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第36-37页
        3.5.6 蛋白质序列比对及保守结构域的预测第37页
        3.5.7 白菜型油菜PDAT1与其它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PDAT1)亲缘关系的比较第37-39页
    3.6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9-40页
    3.7 T1代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第40-41页
        3.7.1 T1代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第40-41页
        3.7.2 T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第41页
    3.8 转基因纯系的确定第41页
    3.9 转基因纯系中BrPDAT1基因表达的检测第41-42页
    3.10 转基因纯系莲座叶中TAG含量的测定与脂肪酸组分的分析第42-45页
        3.10.1 转基因纯系莲座叶TAG含量的测定第42-43页
        3.10.2 转基因纯系莲座叶中脂肪酸的测定与组分变化分析第43-45页
第四章 讨论第45-47页
    4.1 讨论第45-4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5.1 结论第47页
    5.2 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民事案件受理制度渐进式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论我国民事诉讼集中审理模式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