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煤的综合利用论文

表面活性剂吸附对褐煤润湿性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0页
    1.1 褐煤亲水性研究进展第15-18页
        1.1.1 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第15页
        1.1.2 褐煤亲水机理研究第15-18页
    1.2 低阶煤干燥提质技术第18-21页
    1.3 表面活性剂对固/液界面性质调控研究现状第21-24页
        1.3.1 表面活性剂在固体基质表面的吸附机理第21-22页
        1.3.2 表面活性剂对低阶煤界面调控应用研究第22-24页
    1.4 表面活性剂吸附对褐煤表面亲水性的影响因素第24-29页
        1.4.1 表面活性剂结构类型第24-26页
        1.4.2 褐煤表面性质第26-27页
        1.4.3 溶液环境的影响第27-29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9-31页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40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研究方法第40-52页
    2.1 实验原料第40-42页
    2.2 实验药剂及设备第42-44页
        2.2.1 实验药剂第42-43页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43-44页
    2.3 实验研究方法第44-50页
        2.3.1 吸附实验第44页
        2.3.2 吸附量测定第44-46页
        2.3.3 表面张力测定第46-47页
        2.3.4 红外测定第47-48页
        2.3.5 XPS分析第48页
        2.3.6 润湿热测定第48-49页
        2.3.7 水分复吸性测定第49页
        2.3.8 Zeta电位测试第49页
        2.3.9 氮吸附第49-50页
    2.4 表面活性剂在褐煤表面吸附能模拟计算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第三章 褐煤的润湿性和水分复吸性第52-66页
    3.1 褐煤与水的润湿热第52-55页
    3.2 干燥褐煤水分复吸动力学第55-57页
    3.3 褐煤有机质和矿物组分的润湿性第57-59页
    3.4 极性与非极性润湿剂对褐煤的润湿热第59-61页
    3.5 不同煤化程度煤样的润湿性第61-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吸附对褐煤亲水性抑制规律探讨第66-92页
    4.1 表面活性剂亲/疏水基团对褐煤润湿性影响第66-81页
        4.1.1 亲水基团离子类型第66-68页
        4.1.2 疏水基团碳链长度第68-70页
        4.1.3 表面活性剂分子单/双链结构第70-72页
        4.1.4 疏水基团中苯环结构第72-73页
        4.1.5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第73-75页
        4.1.6 吐温表面活性剂第75-77页
        4.1.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第77-81页
    4.2 褐煤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质的影响第81-83页
        4.2.1 有机质的影响第81-82页
        4.2.2 无机矿物质的影响第82-83页
    4.3 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煤化程度煤样亲水性抑制效率的影响第83-86页
    4.4 表面活性剂对褐煤润湿热降低与水分复吸率抑制的相关性第86-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第五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褐煤表面吸附特征及机理第92-118页
    5.1 吸附特性第92-101页
        5.1.1 吸附等温线第92-95页
        5.1.2 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第95-97页
        5.1.3 溶液pH值的影响第97-99页
        5.1.4 尿素和氯化钾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第99-101页
    5.2 有机质和矿物质对CTAB在褐煤表面吸附的影响第101-104页
    5.3 煤化程度对CTAB吸附的影响第104-105页
    5.4 CTAB在褐煤表面和孔径内分布规律第105-114页
        5.4.1 CTAB在褐煤表面分布特征第105-109页
        5.4.2 CTAB吸附对褐煤孔结构影响第109-114页
    5.5 Dmol~3模拟吸附结果第114-115页
    5.6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8页
第六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褐煤表面吸附及机理第118-130页
    6.1 吸附特性第118-123页
        6.1.1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第118-119页
        6.1.2 溶液pH值的影响第119-121页
        6.1.3 离子强度的影响第121-123页
    6.2 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影响第123页
    6.3 煤化程度对SDS吸附的影响第123-124页
    6.4 SDS在褐煤表面分布规律第124-129页
        6.4.1 XPS表征SDS在褐煤表面分布第124-127页
        6.4.2 SDS吸附对褐煤孔结构影响第127-129页
    6.5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七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褐煤的吸附及机理第130-144页
    7.1 吸附特性第130-135页
        7.1.1 吸附等温线第130-132页
        7.1.2 吸附动力学第132-133页
        7.1.3 溶液pH值的影响第133-134页
        7.1.4 离子强度的影响第134-135页
    7.2 有机质的影响第135页
    7.3 煤化程度对吸附的影响第135-136页
    7.4 分布规律第136-141页
        7.4.1 XPS分析C_(12)(EO)_(15)在褐煤表面分布第136-139页
        7.4.2 C_(12)(EO)_(15)吸附对褐煤孔结构影响第139-141页
    7.5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44-148页
    8.1 主要结论第144-147页
    8.2 今后工作展望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0-151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南坡不同间伐强度下锐齿栎林和油松林水量平衡研究
下一篇:延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影响